close

台灣原住民族

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

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

 

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起源說法有兩類,一是主張原住民族的發源地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祖居地。前一種說法甚普遍,學者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原住民族祖先的起源地應是大陸東南沿海。學者甚至推測原住民族移入台灣的年代,例如賽夏族與泰雅族應是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來台,排灣族和卑南族則應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台灣。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祖居地的說法,是較新的主張,這是許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孰是孰非,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賽夏族

 

地理分布

 

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總人口約四千人左右(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

 

認識賽夏族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的需求,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而自我族群的語言反而日漸淡面對強勢的外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族人對於傳統的祭典就更加珍惜,甚至排除了許多外力的介入,使賽夏族的祭典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在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是少數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

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人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脊,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祭的時候請賽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漁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位女子,賽夏的青年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椏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落水溺死,倖存的只有二位矮人。

 

 矮靈祭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咀咒。因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而祭典期間,矮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烙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矮靈祭歌繁複難學,只有朱姓的族人學會全套的祭歌,因此每一次的矮靈祭均由朱姓長老擔任主祭。

賽夏族人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如祈雨祭由潘姓主持。祈睛祭由夏與蟹姓主持。鎮風祭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豆姓長老主持。這些規範,來自族裡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經驗。

 

賽夏族人的姓氏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應用在漢性上面。如「風」姓的族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風的後代。「日」姓的族人是神話傳說中射日英雄的後代。「芎」姓為住在長滿九芎樹林的人。

目前賽夏族人共有十五個姓氏,分別屬於五個聯族,聯族之間禁止通婚。例如趙姓、豆姓、絲姓、獅姓屬於同一聯族,不得通婚。

 

賽夏族人對於家族成員的認定,也表現在祖靈祭上。在祖靈祭當天,由家族的長老從祖先籠裡取出一個小酒杯、斟滿清水,再以食指沾水,觸及在場每一位家族成員的雙唇,接受這個沾水禮的人才是家族的一份子,因此新婚的媳婦與新生的嬰兒都要回來參加,而舉行此儀式時異姓、異族的人都不准在場。

 

賽夏族也有黥面的習俗,男子於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則僅刺在上額。不似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

對於有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下肋骨處刺第一道紋,獵過三個首級者,再右乳肋骨下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斬獲依次再加刺紋。

 

文化特質

 

()黥面與紋身:

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

()代表氏族的臀鈴與肩旗:

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

臀鈴(又稱為背響)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

()音詞反覆的祭歌:

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1^^2^1^2^2^3^3^3^4^4^4^5^5。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祭典生活現況

 

() 播種祭(pitaza)

在四月舉行,由主祭一人在某一天的午夜十二點過後,獨自在預先選好的一塊地上插上一根兒茅(茅草的一種),按著閉上眼睛,將小米種籽灑向田地,儀式就算結束。主要是祈求今年的農作豐收。目前只有向天湖還保有此祭儀。

() 祖靈祭(pas-vake)

主要是祭祀去世的則祖列宗。舉行的時間不一定,由二位長老主持,將插有豬肉、黏糕的供品及酒攜至屋後空地行祭。

祭品分為二份,向東的給善靈,向西的給凶死的靈。祖靈祭的另一個目的是家族成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 矮靈祭(pas-taai)

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治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

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出北察團(五峰鄉大隘村)迎靈。

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由祭屋迎唱緩緩步向歌舞場。

(2)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賽夏族祭典綁芒草

(5)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通宵達旦的矮靈祭歌舞

(8)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綜觀整個祭儀,有其深涵的意義。以歌曲而言,追述了矮人的教誨與祈求農作物的豐收。舞蹈方面則呈現了矮人與族人相處的情形(例如:矮人拉著懶惰的人去看豐收的田地,以快舞步的方式呈現)。唱到哀泣之處,舞步緩緩前進,如泣如訴。而在逐靈的歌舞裡,快速的旋轉與定點跳躍呈現了族人驅趕矮靈的心裡反映。整個矮靈祭就在族人錯綜複雜的心理狀況下延續下來,其中有悔恨、有追憶、有懼怕、有喜悅……。

 

布農族

 

地理分布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

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

 

認識布農族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敬穆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據說,最早居住於鹿港、斗六、竹山一帶,後來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與信義鄉。

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三民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依據族人的調查,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卓社群 (take-todo):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卡社群 (take bakha):信義鄉南潭、地利、雙龍三村。

丹社群 (take 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巒社群 (takebanuad):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郡社群 (is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縣三民、桃源鄉。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布農人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

一是主持農事祭儀的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

二是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員擔任。

三是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文化特質

 

() 渾然天成的和音: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以外,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布農人的傳統生活習性已經改變,祭歌之類的吟唱,只在某些表演場合才聽得到。西方宗教進入布農部落以後,以傳統曲調配合宗教涵義的歌詞,使傳統歌謠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生機。

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不禁讓我們嫉妒上天賦予布農人的天賦與才華。

()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以合音唱法表現「飲酒歌」的布農人

()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

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

() 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

月圓-豐收的意象。

月缺-消失的象徵(除蟲、除草)

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長的含義。

盪鞦韆-小米長得與鞦韆一樣高。

小兒滿月-全家整日活動,相信如此小孩生命力會更旺盛。

山胡椒-結實(祈望小米長得如此結實)。有辛辣味,小鳥不敢吃。如小鳥不敢偷吃穀類一般。

() 小米的擬人化:

小米有靈魂、有五官、可移動,因此對它特別敬重。亦有父粟與子粟之分。父粟有五個耳朵,管理子粟的成長,因此布農人對父粟更加敬重。(:小米

 

祭典生活現況

 

僅存的傳統射耳祭保留於台東縣海端鄉

布農人在水稻進入部落以後,小米的重要性還不如昔,屬於小米的祭儀大多消失,穀倉的重要性不再。目前僅存約二個重要的祭典如下:

 

() 射耳祭(Malahodagian)

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為了避免糾紛,遂改為固定地點(大都是主祭家)來舉行。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 嬰兒節(lndohdohan)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喜悅與希望。布農人在每年六月月圓時候,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般耀眼、美麗。當天並宴請親友,告知這位新生兒的布農名字,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經濟狀況好的家庭,酒宴甚至可以持續數日。

由於社會的變遷,傳統的嬰兒節已經消失,有些部落則溶入西方教會的日程(如東埔社),在每年約六月由教會決定日期,當天中午舉行餐會,晚上,全村婦女將新生兒抱至教會,由村人猜測每個小孩的名字,答對的人接受該家父母的禮物。會場充滿了遊戲的趣味與新生的喜悅。

 

鄒族

 

地理分布

 

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認識鄒族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一首「高山青」正是阿里山鄒族人的寫照。沈穩內斂的個性,高聳的鼻子,帶著幾分的驕傲與自信。是鄒族人給人的印象。

鄒族居住於玉山西南方,現今阿里山一帶。有些學者將之稱為「北鄒」。有別於「北鄒」,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布」族及高雄縣桃源鄉的「沙阿魯阿」族被稱為「南鄒」。

 

三個系統的文化特質、服飾、質文化接近,姓名、會所制度亦相同,語言也有半數以上相似,但仍然有其差異性,加以隔離久遠,而高雄方面的南鄒又毗鄰布農族,使南、北的認同有所差距。目前南鄒的會所已消失,前幾年恢復的祭典也與阿里山鄒族的傳統祭典不同,因此有些學者曾建議將之分為三個獨立的族群。

 

北鄒在日治時代以前共有四個大社,分別為達邦社、特富野社、伊姆諸社、魯富都社。其中伊姆諸社因故淪亡,社民併入達邦社,魯富都社一部份遷居特富野社,一部份遷移至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久美一帶與布農族混居、通婚,因此,目前僅存約二個大社為達那社與特富野社。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里佳、樂野附屬於大社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

 

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 大社(hosa)

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 氏族(aemana)

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 聯合家族(ongo-no-emo)

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 單一姓氏家族(emo)

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與洋家。而鄭家與田家又是安家的養子,因此安、武、鄭、洋、田等五家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

例如:達邦社的莊家與溫家、杜家與楊家共同一個小米祭屋,屬於聯合家族,亦不能通婚,獵區、漁區可共同使用。

由聯合家族推派的長老共同主持長老會議是鄒族部落的最高決策單位。頭目依長老會議的指示分派工作,賦予每一個聯合家族責任與義務。

 

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 頭目(peogsi):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 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 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目前傳統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已被行政體系的運作所取代,只有在傳統祭典時,頭目、征帥家族的地位才會被凸顯出來,沒有了戰爭,所謂的征帥、勇士已不復存在,倒是家族長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年經人對長輩的尊崇不僅表現在文化上,也表現於日常生活當中。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由於禁止狩獵的法令限制,迫使鄒人口外流,由於阿里山區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許多鄒族的朋友開始在保留地上種植山葵並跟平地的茶農學習種茶的技術,這兩項高經濟作物使得一些年輕人回流至部落。近年來更有族人研究花卉的種植,尤其是高單價的香水百合更是新興的精緻農業,受到族人的青睞。 

文化特質

 

() 精細的鞣皮技術:

鄒人鞣皮的技術其他族群望塵莫及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

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人的皮衣、帽並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了山羊的毛。

()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人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 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

() 失傳的製陶技術:

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西元一九○七年調查鄒族時,只有兩人會製作陶器,目前已無人知曉製陶的技術。 

 

祭典生活現況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分別敘述如下:

 

() 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

一是出草歸來。

二是重建會所。

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

() 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

() 小米播種祭 (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 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魯凱族

 

地理分布

 

魯凱族主要居住台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

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

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

 

認識魯凱族

 

很久很久以前,雲霧環繞、林木蒼鬱的達羅巴令湖,住著一位湖神愛迪丁嘎,祂是魯凱族的先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邂逅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她那清澈的眼眸、典雅的身姿,深深地吸引著湖神。

為了博取少女的歡心,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祂的愛慕,鍾情悅耳的笛音終於打動了少女的心,兩人在山林裡編織著愛的旋律。一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我們家住宿,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決定起個大早看個究竟。於是,天未亮時點根柴火欲察看原委,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而她卻滿臉愉悅的表情。頭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婚禮當天,湖神及他的從屬帶著家傳的古壺、鐵鍋、檳榔、高貴漂亮的琉璃珠串來到頭目家迎娶。頭目一一清點聘禮,並設宴款待賓客。之後,迎親隊伍浩浩蕩蕩的向湖神的居所出發,芭嫩對送行的父母及村民說:「為了表示虔敬,以後我們的族人經過神湖時,請穿白色的衣裳,為了表示對你們的懷念,我會準備溫熱的食物讓你們取用,並請留下獵物的後腿。」說完,便向湖中走去,湖水泛起了漣漪,映出了百步蛇的花紋,芭嫩終於到了夫家。芭嫩與蛇郎的愛情故事,一直是族人的最愛

 

至今,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著嫁蛇郎故事的古老歌曲,更是讓人低吟迴旋,回味再三。「再見,我最親愛的芭嫩,你即將要離開我們,翻山越嶺,再也見不到我們的故鄉,要嫁到達羅巴令湖」「再見,我的故鄉,即將成為我永遠的回憶。再見了!你們大家,我要走了,當我的帽冠進入湖面時,我已經被娶進皇宮了。祝福我,直到永遠。」

 

魯凱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相傳祖先由台東的海岸上岸,隨即向山上走,來到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定居。過了一些時日,部份族人在部落領袖領導下,由一隻通靈的雲豹領路、老鷹在空中引導,翻山越嶺來到舊好茶,雲豹停佇良久,不肯離開,族人遂在舊好茶建立了部落。之後,一部份族人又遷移至霧台鄉的阿禮、去露、霧台等部落。因此魯凱族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族人為了感恩禁止狩獵雲豹和老鷹。為了交通上的便利,居住在霧台鄉的魯凱人也遷移到接近平地的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留在台東的族人也漸漸遷移至平地,在今卑南鄉的大南村(東興社區)建立了家園。

 

高雄縣茂林鄉的魯凱人則有不同的起源傳說,咸信他們發源於茂林鄉境內,又因為緊鄰布農、鄒、平埔等異族,因此文化、語言、生活習俗受到外來的影響較深。與霧台鄉的語言差異頗大。

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極為相似,在日治時期,曾被規劃為排灣群。但至少有下列幾點的差異性:

 

●魯凱族沒有排灣族盛行的五年祭。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繼承家產。排灣族為雙系社會由長嗣繼承。魯凱族是重男輕女的社會,排灣族則是兩性平等的社會。

●排灣族的貴族權勢集中,且有擴大的企圖心。魯凱族的貴族權力分與直、旁系的親屬而逐漸削弱。

●魯凱族的喪葬以一人一墓為主,排灣族則是一家一墓。

魯凱族為側身葬,排灣族為屈肢葬。

百合花在魯凱人的心中,精神層次超過視覺上的美感

魯凱族的另一個標誌是百合花的配戴。百合花象徵著女子的純潔與男子的狩獵豐碩。在婚前如果發生親密關係,該女子就沒有資格配戴百合花。百合花只能側戴,只有頭目階級的人才能花心向前。除了真正的百合花以外,族人也利用現代的紙材剪成花瓣的形狀,放在額前,是另一種人造的百合花意象。

 

魯凱族的社會階級共分為四個等級:

(1) 大頭目:

是部落的大地主,擁有土地、獵區、河流。代表部落參與外社的公共事務。平日以收納賦稅為主。

(2) 貴族:

為大頭目的近親,又分為二頭目及其他小頭目。可以耕種土地不必納稅,也可以沿用貴族的名字。

(3) 士:

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為有特殊功績的平民或有特殊才能的村民,如雕刻匠、打鐵匠。頭目會賜予他某些權利如戴羽毛、有階級的花環。

(4) 平民:

多為佃農,向大頭目租地耕作。平民有向頭目納稅的義務,納稅的內容不是金錢,而是自己耕作收成的小米、花生之類的食物;或是狩獵的肉品。魯凱也盛行同階級聯姻的觀念,不同階級的婚姻關係也產生升降階級的情況。 

 

文化特質

 

() 華麗的衣飾:

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繁複華美,與排灣族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幾乎很難分辨。

() 百合花的神聖性:

說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一點地不為過,族人對於百合花的敬愛已經提昇至精神意義,甚至代表了社會秩序與倫理。

() 對百步蛇、雲豹的敬重:

在魯凱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對於百步蛇也有很多的禁忌,如儘量避免與它接觸。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度來對待它。這與排灣族對百步蛇的觀念十分接近。

() 富於藝術傾向的生活態度:

舉凡家居、服飾、歌舞都是魯凱族藝術的表現。在一個魯凱村落裡,處處可見藝術生活化的表現如雕刻、刺繡、編織、花草園藝,都是族人傳統生活的一部份。

 

祭典生活現況

 

() 粟收穫祭 (Tsatsapipianu)

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烤小米餅的活動,族人將小米麵糰帶至特定地點(通常都在村外野地),以石板舖地,燒熱後將小米麵糰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葉,再壓止石板,待三十分鐘左右,將石板,葉子拿開,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今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

 

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是一種宗教行為。在以前,收穫祭長達七~十五天,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傳統宗教的烤小米餅儀式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聯歡、康樂性的活動,舉辦時間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

() 大南村豐年祭 (Kalalisiyan)

位於東台灣大南社的魯凱族其豐年祭與其他部落迥異,茲介紹如下: 兩性關係的特別強調在魯凱族豐年祭中表露無遺

大南社以青年會所聞名,族人延續了優良的傳統,在豐年祭期間保存了七~九天的會所訓練。在現代的活動中心(集會所)樓上,全村的青少年集體信於會所,由青年隊長統一管理。並為豐年祭的一連串活動作準備。

女青年也有組織,由隊長領導編花環、採籐,在祭典開始時全真集合繞行村落通報訊息,男子則搭鞦韆於會場。通報訊息的活動明顯地受到卑南族的影響。

原本屬於貴族婚禮的盪鞦韆活動,在大南社發展成男女社交、聯誼的活動。而成年禮、歌舞表演也是豐年祭的重點之一。

本地女子服飾以大紅色為主色迥異於其他以藍黑為主色的魯凱部落。

  

排灣族

 

地理分布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認識排灣族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如果你有機會參加一場排灣族的貴族婚禮,看看那參與盛會的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踩著緩慢的八步舞,端莊典雅的身態在婚禮的會場中梭巡。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漓淋盡致!

這樣一件華麗的衣飾,可能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另一種藝術的表現,是在人的身體肌膚,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經過頭目允許後才能使用比自己階級高的名字。

 

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在祭典期間,頭目將子民納貢的農作釀酒、煮食,與族人共享。平時,對於貧困的族人也要適時施予援手。

 

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目前,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裝飾權的開放意味著頭目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已經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或慶典時才會凸顯他的地位。

 

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出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

 

排灣族發源於北大武山,目前居住在海拔I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人口約六萬多人。

 

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群是排灣族當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長嗣的繼承。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

 

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稱之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行的地區。

 

南排灣的牡丹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族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文化特質

 

() 世襲的階級制度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是擁有土地的頭目?有土地使用權的貴族?或是佃民?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 祖靈崇拜: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 華麗的裝飾藝術:

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 祖先起源傳說的特別強調:

拜訪任何一個頭目家,對於家族的起源總是一再被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可見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其他如琉璃珠的復古、陶壺的復原、音樂的研究等都有許多族人在研究。傳統審美的價值觀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削減是藝術盛行的原因之一。

()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

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現代則利用許多外來的琉璃珠,以傳統琉璃珠項鍊串穿位置的觀念,結合了自己生產的傳統色珠,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的珠飾。 

 

祭典生活現況

 

() 收穫祭(Masarut)

排灣語的意思是「過一個年」。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或由鄉公所統一辦理。

() 人神盟約祭(Maleveq)

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五年祭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

為了方便說明,將五年祭的流程簡化如下:

 

祭典準備工作:

(1)山上修路。

(2)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

(3)作籐球。

正祭期間:

(1)招請祖靈。 豐年祭典的比賽

(2)剌球(以前要獵過首級的人才能上剌球架)

(3)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

(4)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

(5)剌球(最後一場)

(6)砍斷剌球桿,要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

(7)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後祭:

(1) 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2)男子出獵。

(3)交還護身符。

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文樂、望嘉、春日鄉的力里、七佳、歸崇、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

 

六年祭(五年後祭)(Pusau tavuvu)

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

 

泰雅族

 

地理分布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

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認識泰雅族

 

根據泰雅族的起源傳說,又可分成以下三個系統: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

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

(一)是gaga的觀念

(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

茲分別說明如下:

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一gag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

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rutux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rutux吃。在祖靈祭以後,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rutux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rutux的懼怕。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

 

 

九族中唯一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黥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男子的刺青以上、下額為主

。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 泰雅族以精緻的織布聞名於世

位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黥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但黥面的風俗在日本人佔領台灣期間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黥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的族人。 

 

文化特質

 

()黥面的藝術:

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

認祖歸宗的標誌。

()精緻的織布藝術:

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九族中最善於織造藝

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

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浪漫的口簧琴舞:

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貝珠衣:

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太魯閣地區的服飾及口簧琴舞

 

祭典生活現況

 

祖靈祭(maho,泰安鄉後山用語)

由於傳統社會組織及宗教信仰的瓦解,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

傳統舉行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19911993年,苗栗縣的泰安鄉曾經舉辦了全鄉的豐年祭,各村的族人聚集在一起,重現祖先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祭儀。在19941995年南投地區也舉辦了二次類似的活動。在傳統社會結構瓦解,生活習俗喪失的今天,官辦的聯合活動,倒是讓大家了解泰雅文化的好時機,只是如何落實於族裡的現代生活,或讓更多的泰雅子弟有機會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技藝是值得我們一起來思考的。

而豐年祭這個名詞,在泰雅族裡是不存在的。

 

太魯閣族

 

地理分布

 

太魯閣族群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佈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在花蓮縣者,除分佈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

 

認識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於2004114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甚少來往。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詳地,後來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相合作村,族人稱此地為Truku Truwan,因人口增加,後來分為三個社群為TrukuDeudaDkdaya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千一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這個地區,及現之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1914年(民國三年),日本發動二十世紀台灣島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族與日本的戰爭」,及日本所謂的「太魯閣討伐之役」。日本動用22749人的兵力及先進武器,分別從南投及花蓮東西夾攻,太魯閣族人的兵力約只有2500人,與之對抗,因寡不敵眾,族人幾乎滅絕。

 

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因此、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 太魯閣( Truku )族

 

太魯閣族男女區別:

 

男子:

很正直、勇敢、誠實、善於狩獵。

被稱為「英雄」者,是曾獵過 5 - 6個敵人的首級,叫「英雄」(族語叫 kbuhug )。

被稱為「男子漢」者,是曾獵過 1-3個敵人首級者,叫「男子漢」(族語叫 Snaw Balay )。

女子:

善於織布、勤於家務、遵守婦道(即使是走路也邊走邊抽絲麻線,族語叫 Qmnuqih ,甚至工作到下半夜)。重視生活禮儀(走路很斯文大腿腳貼著慢步走)、保守。產後第五天就出去工作或打米。

 

族人耆老田信德(今年 82 , 2004 6 1 日受訪),根據另一位耆老 Saydang Wasaw (於 1998 1 6 日受訪時,近百歲)的口述:不知何時太魯閣族的祖先,搭乘漂流木(指船)來到台灣南部上岸,因被早期平地人追殺逃至深山,首先到達位於埔里南方的「愛蘭 Ay-Ran 」。再從那裡繼續逃命至深山 Truwan

其路線為 Ay-ran Suwil Smlaan Lukus Pugan Rudux Mujiyan Bhbuh Dgiyaq Towngan Sbhu Habun Bungu Gsilung Meebung Gayns Beenux Yayung Sabun Pna Wan Pludux Twanan Truku Truwan 在此定居 就是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 Truku Truman有五個平台( Truku )就是 Sadu Bushi Truwan Brayaw Bushi Daya 等五個部落這也就是太魯閣族的根。由於人口增加,導致獵場的不足,及耕作地不足。因此,為了要尋找獵場及耕作地。大約在三、四百多年前,太魯閣族的祖先,越過中央山脈,經過奇萊山北峰散居在立霧溪谷地帶,木瓜溪谷地區,及道賽溪谷地帶,居住地區含蓋中央山脈,就是現在的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

 

日本學者楢崎太郎所著附太魯閣蕃沿革誌中,於 1917 年統計有 96個太魯閣族居住的社或部落,但到了 1930 年霧社事件發生之後,日本政府以好管理為由自 1931 年起 1937 年止將所有居住在中央山脈的族人,強制遷徙至目前的部落大至北起和平溪南至太平溪。即目前的行政區域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立山村。為消弱族人的力量,防範霧社事件再發生,採不同部落強制混居方式遷居。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史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不同於霧社事件,霧社事件是抗暴。而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為了保護土地、生存、財產,抵抗入侵者日本軍警。自 1895 年日本據台後的第二年( 1896 年),因不尊重族習俗或侵佔土地,一連發生數次衝突,如 1896 12 月下旬的新城事件, 1897 1 10 日三棧事件, 1897 2 6 日加灣事件, 1906 7 31 日威力事件。日本據台近二十年,太魯閣族仍未屈服予日本的統治,頑強抵抗入侵者,因此於 1914 5 7 日日本動員軍警二萬多人,兵分三路,夾擊太魯閣族部落。東部分二路警察部隊:一路由 Taijig 沿立霧溪,進入中央山脈。另一路 Tmunan 沿木瓜溪,攀登而上進入中央山脈。西部一路,由總督佐久間親自率領正規軍隊,在合歡山集合,自奇萊而下。三路部隊,在 Bhuraw 山包圍,夾擊太魯閣族男丁約 2500 3000 人。太魯閣在山區、河邊、河床,仍頑強抵抗,將近三個月之久尋。 不敵日軍警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因死傷慘重,於三個月後在八月中棄械。而後太魯閣族人,以立石頭為被降服的記號。太魯閣族的祖先,留下可歌可泣輝煌歷史新頁。

 

值得一提的是, 太魯閣 國家公園,這個名稱,對許多人(國內外人士)來說,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勝地,人間淨土,風景美麗,空氣清新,人人稱讚遊山玩水的好地方,卻忽略了,它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深度,那就是太魯閣族的祖先,在百餘年前( 1914 年),為捍衛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為了生存,不惜犧牲性命。開始了二十世紀。台灣原住民族對抗大國日本兩萬餘人及精良武器的正規軍隊和警察部隊。因此,若要談起後山歷史或太魯閣國家公園歷史背景,就必須提起太魯閣族的祖先,為保護這塊土地流下鮮血和淚,壯志成仁的悲壯歷史。又由於我們過去在有意無意的疏忽。致使許多祖先英靈孤寂山林。也讓太魯閣族及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失去了歷史內涵與深度。

 

文化特質

 

紋面文化

年齡:男子為 16-20 歲,紋面理由,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女子為 16-20 歲,紋面理由,表示成年及漂亮。

時間:秋冬。

地點:在家裡或在倉庫下。

材料: 以松樹當薪柴燒,然後把黃銅鍋放在火堆上燒,燒到鍋底有黑灰,再取灰放近竹筒內,用竹篦擦血,用木頭當鎚子,木製紋面用的工具上,釘上 7-10 根併排的金屬針,地上鋪茅草蓆,用藤編的籠子當抬子,紋面時一人得扶被紋面者的頭。

紋面者:部落內專門負責的人才、有權威的人家。代代相傳者,才有資格替人紋面。若有人沒有經過允許,隨便替人紋面,就得賠償專門負責的人幾倍。紋面者大都是婦女。

痊癒時間:約四個月才消腫,初期的十天,要不斷的用羽毛沾清水擦臉,是為了不被紋面的部位發炎及萎縮。被紋面者的周圍都要放嫩葉。

工資:男子準備:兩把小米、一件麻線製的衣服、手鐲,讓紋面者任選一種。女子準備:兩件首領穿的衣服、黃銅鍋一個、小豬一隻、 50 毛或 5-6 塊錢,讓紋面者任選一種

 

噶瑪蘭族

 

地理分布

 

自二00二年六月至二00二年八月,「噶瑪蘭族復名推動小組」歷經三個月實地調查結果,自我認同為噶瑪蘭族總人數為一千七百零五人,其中具有原住民身分者一千零七十三人,未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六百三十二人。

族人居住地大多集中在花蓮、台東兩縣,其餘分布在台北縣、台北市、宜蘭縣、屏東縣、高雄縣、高雄市、彰化縣、台南市、台中縣、桃園縣市、新竹市等。

噶瑪蘭族是蘭陽平原已知最早的原住民,他們為母系社會,天性平等,因為居於水濱而喜歡乾淨,最早因為西班牙的征討而為世人所知,到了清嘉慶年間,因為閩人吳沙率領林爽文事敗後的餘黨入侵蘭陽,而逐漸步入衰亡與被同化之命運,目前宜蘭冬山河出海口之清水村,仍有幾位碩果僅存的舊加禮苑社老人,不過噶瑪蘭人的血緣卻普遍融入宜蘭人當中,目前不少世居宜蘭者之輪廓都具有噶瑪蘭人的特徵,與台灣西部平原「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的情況可說同出一轍。

噶瑪蘭族因為故地遭漢人佔據而向花蓮移民,大約是在一八三0到一八四0年之間,主角以冬山鄉加禮苑社人為首,南遷到北埔建立加禮苑社,一部份遷居南澳,直到一八七八年,加禮苑社噶瑪蘭人因不滿漢人再度入侵花蓮,聯合當地薩基拉雅人發動加禮苑抗清事件,事敗後遠逃至東海岸與阿美族隔鄰而居。

 

認識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十五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kisaiiz(除瘟祭)公諸於世,到台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府見識我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死去的祖先。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gasop等),即使擁有這些特質,官方和一般社會大眾還是不斷地質疑噶瑪蘭族的存在,不是稱噶瑪蘭族人完全「漢化」,就是指噶瑪蘭族人是「即將消失的族群」,讓噶瑪蘭族人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對噶瑪蘭族人的漠視與不尊重。

 

新社、立德、大峰峰、樟原、佳里宛等部落是現今花東地區噶瑪蘭族人較集中、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然而受限於地理環境,族人齊聚不易,加上受到現代化的衝擊,以及族群身分的曖昧不明,使得先祖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資產急遽流失,噶瑪蘭文化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斷層。(節錄於Ai Mi Na KAVALAN 噶瑪蘭族復名陳情書)

 

文化特質

 

噶瑪蘭人天生樂水,喜歡濱水而居,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女耕男獵,一切取之於大自然。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宜蘭這個世外桃源繁衍生息,過著雖然孤立,但卻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悠閒生活。

 

阿美族

 

地理分布

 

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

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台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總人口數大約有十四萬人,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認識阿美族

 

一提到阿美族,大家立刻聯想到豐年祭,以及曼妙的舞姿與輕快歡樂的歌聲,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的態度予人深刻的印象。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人,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都是阿美族人。還有縱橫於籃球場上的鄭志龍、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我們阿美族的同胞。

 

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分為下列幾個部群:

 

() 北部阿美:

在今花蓮縣鳳林以北至花蓮市之間,又稱為南勢阿美。如壽豐鄉、吉安鄉均屬之。

() 中部阿美:

由於海岸山脈的分隔,又分為海岸阿美(如豐濱、大港口)與秀姑巒溪畔的秀姑巒阿美(如瑞穗、奇美)

() 南部阿美:

居住於台東平原附近,也稱為台東阿美。如台東市、馬蘭、都蘭一帶。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許多女子的青睞。

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

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

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早期兩社之間常有戰事發生,部落四周常挖有深1.5公尺的戰壕與兵坑,做為安全防禦的需要。

 

由於很早就進入水田定耕的農業生活,阿美人完整的畜舍(雞舍、牛舍、豬舍)以及水牛耕作的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文化特質

 

()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 具感染力的歌舞: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

() 活潑亮麗的服飾:

從花蓮到台東,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大系統。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故無法一概而論。

 

祭典生活現況

 

() 捕魚祭:

北部阿美稱之為Miladis海岸阿美稱之為Misacepo秀姑巒阿美稱之為Kumoris舉行的時間為豐年祭之前,各地區時間不一。大致在六~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 豐年祭 (Ilisin)

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西方宗教進入以後,傳統的宗教意義漸漸淡薄。每年七月中旬,由台東的阿美族揭開序幕,依次往北推,至花蓮吉安鄉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

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七天不等。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按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早期,祭歌在平時不准唱,目前已無此規範。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舞蹈時也有一個社會規範:依次由年齡階級高者帶頭領唱,每一階級依序圈舞,不能混亂。未到或遲到者甚至要罰錢。

 

邵族

 

地理分布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

邵族目前人口約二百八十多人,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

 

認識邵族

 

邵族在民國90810日被政府歸類為台灣原住民族,這是邵族人長久努力的結果。自日治時代以來,邵族族群的定位始終是模糊的,不是被歸類於平埔族的一支,就是被視為阿里山鄒族的支族,甚至是和他們有地緣和文化關係的布農族的支族。

 

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除了是因為邵族在很久以前就與漢族有密切的接觸而被同化,另一個原因就是出自於邵族的口傳歷史。據說,三、四百年前,邵族的祖先本來住在阿里山,因為追逐一隻白鹿見識到了日月潭的美好,而來這裡定居。因為阿里山是鄒族的大本營,再加上族名「邵 (Thao)」與「鄒 (Tsou)」發音相似,想當然爾就被歸類為同一族。

 

事實上,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遺傳學……等各方面來看,邵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服飾、族群體質特徵,都與鄒族有所不同。

 

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大興土木,在日月潭興建水力發電廠,而後又將其開發成大水庫,使日月潭水位上昇近20公尺,邵族祖先開創的家園全陷於水中。邵族人可說是犧牲了賴以維生的園地,轉換成電能,照亮了台灣全島。

後來,日本政府為了安頓邵族人,在1934年將他們移居至卜吉社(也就是今日的日月村),一直到今天,德化社都是邵族人主要的聚居地。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了!

 

文化特質

 

()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雖然不靠海,但因為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而漁產也是邵族人重要的食材來源。邵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罩魚」……等,都足以顯示邵族漁業的發達。

()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再加上交通進步後,促使日月潭成為國際聞名的觀光勝地……等原因,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不得不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雖然日月潭大部分的觀光業仍被漢人所掌握,多數邵族人僅以幫傭和打零工為主,但無論如何,由於日月潭和邵族的緊密關係,邵族文化早已因商業化和觀光化的包裝,成為邵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 邵族盛名的「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 特殊的交通工具 --- 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獨木舟對邵族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 祖靈的住所 --- 祖靈籃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而邵族人更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祭典生活現況

 

()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第一天頭人帶領社中男子上山打獵,至祭儀開始都尚未歸來。祭儀由巫師主持,完畢後各家取回供品,僅留下頭人的繼續供巫師再做一次祈禱。晚上打獵者回家後,則聚在頭人家共飲。

 

第二天不再祭祀,由男子們入山狩獵,頭人不再參加,女子則在家做糕。晚上男子回來後,每一家煮好臘肉,分贈給頭人及巫師。

到了第三天,又將祭品送至頭人家祭祀,祭品比第一天更為豐盛。眾人與巫師同念禱告詞後,即在祭場飲酒。而祭糕則在正副頭人處所供的祭糕都集在一起後,才分給大家,以顯示整個族的團結。由於今日邵族人已極少狩獵,故現行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並非每次的豐年祭都有主祭產生,如無主祭則整個祭期會縮短約十天。若有主祭,則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有無主祭的決定,據稱可能與社中的經濟情況有關。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卑南族

 

地理分布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

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九仟多人。

 

認識卑南族

 

根據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相傳祖先上岸後的地點。

() 「石生」的傳說:

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 「竹生」的傳說:

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檳朗村、寶桑(由南王分支出去)為主。根據南王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在歷史的流光裡呈現了一些異。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因此被清政府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是卑南族的全盛時期,也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ayawan則因現代行政體系的介入在各村的職權消長也有所不同。以南王為例,里長的職權有凌駕傳統領導人之趨勢,但長老群依然受敬重。建和則恰好相反,頭目的領導地位居高不下。有些村落的年輕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極力鼓吹延續傳統命脈的活動,呈現了年輕人拉著老人往前跑的現象。不管任何形式的演變,族中長老的生活體驗與傳統智慧依然是族人諮詢的對象與精神支柱。

 

母系社會的卑南族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

.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文化特質

 

()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祭典生活現況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 知本村:

最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1993年恢復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喪活動,並重建會所制度。1996年恢復猴祭,目前致力於會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訓練。

() 南王村:

.收穫祭(muraHijavan)

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年祭:

年祭是目前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從1224起至元月2日為止。茲說明如下:

(1)青少年驅邪活動:

1224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2)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

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舉行時間在1225)

(3)大獵祭(mangayau)

(122730)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目前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活動以老人為主導。仍保有吟唱古老詩歌(bailalao)的古老習俗。

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溫馨感人的一天。

(4)聯合年祭:(元月2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 初鹿村:

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 檳榔村:

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 利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 泰安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 寶桑村:

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 建和村:

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但舉行的時間不同。

 

雅美族

 

地理分布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

台灣東南海外的蘭嶼島,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

 

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認識雅美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一雅美一詞是日本人鳥居龍藏所命名,西元一九九五年,旅台的雅美青年成立「達悟同鄉會」有意正名「雅美」為「達悟」。

 

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雅美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雅美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漁類不准撈捕。

捕了這麼多飛魚,吃不完的曬乾儲存,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雅美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無形中衍生成一種社會規範。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雅美人的飛魚文化更是非常先進的生態理念呢。

 

另一個非常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是對魚類的分類。

基本上,魚可以分為:

.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一個雅美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蘭嶼為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6度,除了冬季較寒冷外,大部份為炎熱的天氣,又因位於颱風季節的要衝,島上又無高山屏障(最高峰僅548公尺),因此聰明的雅美祖先發明了穴居地下屋,使颱風季節仍能高枕無憂,又為了適應炎夏的燠熱,欄干式的涼台設計是夏日最好的休憩場所。穴居的地下屋下雨時是否會積水?聰明的雅美人在挖地基時,以卵石鋪陳,讓雨水滲透進地下,連接天然的水道送至海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捕獲許多的飛魚就需要有一艘好的船。雅美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積,在每年的飛魚祭以後,造船的工作便開始進行,由船主們到山裡砍伐適當的木材,經過粗略的修整再帶到工作房前加工。船體由2127塊不同的木板組合,再以木棉或樹脂接合,不用一根鐵釘,每一塊船板所使用的樹材都是固定的,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卓越技巧與智慧。

而船上細緻的雕紋與圖案,又顯現了雅美人藝術上的天份。那些瑪瑙紋、銀盔紋、波浪紋,都是雅美人生活的一部份。人形紋則代表了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號。

 

最重要的圖案是有著齒輪狀的眼睛紋飾,是船的眼睛,有避邪的作用,讓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

 

雅美人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份,造船是神聖的使命,尤其在造一艘十人大船時,從選材到製作完成歷時三年的時間,船對雅美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除了造船技術,紡織、捏陶、金銀器打造都是雅美人藝術的表現。 

 

文化特質 

 

()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傳說中,天神住的家也有飛魚。)

() 大船文化:

雅美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 南方島嶼的地理觀:

早期雅美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 丁字帶與精細的織衣: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雅美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 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

雅美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祭典生活現況

 

雅美族主要的祭典如下:

() 小米豐收祭(mivaci)

在國曆六月小米收割後舉行。舉行與否由村裡的長老開會協商,現在種小米的家戶日漸減少,若要舉辦小米豐收祭須在年初事先通知各家戶廣植小米。

西元19966月,紅頭村舉辦了一次為期三天的小米豐收節,由村裡的青年策劃,除了傳統的樁打小米、吟唱祈求豐收的歌謠以外,也安排了一些雅美族歌舞的表演。如勇士舞、頭髮舞,並將頭髮舞與樁打小米的儀式結合,呈現在同一個時空;顯示紅頭村民對歌舞形式的改良意圖。

() 飛魚招魚祭 (mivanwa)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

() 飛魚收藏祭:

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

() 飛魚終食祭 (manoigoyin)

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 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

舉行時間多在招魚祭之前,是全島的盛事,所有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主人分贈禮芋、豬肉給前來祝賀的親友,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在選定樹材的同時,各家船主已經在自己的田地上廣植芋頭,人船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至田間進行第一次挖取芋頭的儀式。往後的幾天,婦女們都在田裡,直到芋頭的數量足夠覆蓋整隻大船。正典當天,村民們都來幫忙殺豬,船主依次分贈禮肉、禮芋給各家戶。全村(甚至全島)的村民均盛裝與會,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隨後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之後,青年們抬著船向海邊走去,行進途中反覆地作出驅逐惡靈的動作,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 新屋落成禮(mivazai)

雅美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新屋的建造請親朋好友來幫工,藉此互相累積建屋的經驗,婦女們則需廣植芋田,以備落成時使用。傳統的住屋建材全部取自蘭嶼本島,目前已有許多水泥新房產生,但舉行落成禮的心情並沒有改變。在雅美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認為是恥辱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小美 的頭像
    鄭小美

    創世紀活動企劃中心

    鄭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