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博物館
創設時間: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一日成立,於九十年七月十日營運,九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正式開館,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易名沿革:1980年7月因興建卑南站與調車場進行大規模鏟土時,揭開了豐富的文化遺留。
1984年3月教育部成立「東部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建規劃小組」負責籌畫工作,決議興建一座國立博物館,定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990年2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於二月一日成立。
2001年7月本館進行試運轉並對外開放,呂副總統秀蓮、教育部曾部長志朗、中研院宋院士文薰一行蒞臨本館開館典禮剪綵。
設立宗旨:史前館之建館宗旨乃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台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
功能特色:史前館建築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不但是國內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為範疇的博物館,第一座包含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也是臺灣東海岸第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因此,史前館的整體願景就是要在臺灣東部的好山、好水之間,建立一處非常美好的社教園地,使之充分發揮社會教育、文化保存、學術研究和觀光休憩的功能;也要以臺灣史前和原住民文化出自本土又超越國界的意涵,發展成最能展現本土文化特色並具國際視野和國際地位的一流博物館。
卑南遺址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 。 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 。 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光復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民國64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68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 民國69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 (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 , 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二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 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 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誕生
民國六十九年七月,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許多石板棺及棺內精美陪葬品紛紛被掀露地表,引起民眾的注意並爭相盜掘。
此一事件經過媒體密集報導,引起輿論重視。臺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該站興建工程暫停施工,並委請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該系學生,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工作。
此後十年間,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十餘梯次搶救工作。發掘面積廣達一萬多平方公尺,出土一千五百多座墓葬與數萬件陶器及石器,是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薰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一日成立,於九十年七月十日試營運,九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正式開館,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藉由本館展示的三大主題【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臺灣南島民族】闡明這塊土地上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
藉由全國首座具有自然風貌的卑南文化公園,讓現代人有機會在遺址上體會先人的生活與文化,將遺址本身視為博物館的本體,進研究、保存、展示與教育功能。
展示理念
本館展示的核心理念是以寬廣的眼光,闡釋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彰顯自然的美妙,讓觀眾體認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並融入愛護自然的觀念;闡釋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呈現在不同地理環境中,因其環境適應而產生不同的文化;使觀眾瞭解繽紛多彩的文化,培養出尊重與欣賞各族群文化傳統的觀念。依據此核心理念,規畫本館第一期展示的三大主題:【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
由二樓展示廳入口,首先抵達【臺灣自然史】展示廳,主題為我們生活的島嶼從誕生至今的地質與生態變化。之後循參觀動線進入地下室中庭,中央的挑高中庭設有「博物館論壇」區域,以多媒體解說設備呈現關於人類、自然與文化的各種議題觀點。環繞中庭的地下一樓空間是【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呈現本島各地史前人類為適應不同環境,於不同時期、地點發展出各種文化、活動與創造。最後再循動線返回二樓,進入【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內容為臺灣南島民族各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產生的多元文化。循此脈絡所呈現的展示,顯現臺灣從島嶼誕生、動植物移入到南島民族定居展現璀燦文化的歷程,不僅可綜覽臺灣島千萬年來的變遷,也闡明這塊土地上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簡介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因此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本館展示的起點,有其深奧的意涵。
臺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後,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隨著冰期來臨與結束,氣候變化造成海水下降及上升的地形變化,自大陸南移的動植物便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近四百年來,臺灣島人為活動頻仍,不少動植物藉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行為,自世界各地傳入,成為本島自然界不可忽視的新移民。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採取一個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帶領大家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內容安排上以「地質-生物-人類」的過渡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以銜接後續的史前史及南島民族展示廳。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誕生
「誕生」訴說臺灣這座島嶼出生的故事。本展示室是所有動線的起點,因此,這項主題還隱含生存於臺灣的萬物生命的開始,具有重要的意義。
入口前的板塊交界意象廊道,首先點出板塊在臺灣生成過程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隨後則以全球板塊運動與蓬萊運動兩個主題做更進一步的說明。本展示室的焦點中央山脈是蓬萊運動最壯觀的產物,縱貫全場的大尺寸山脈影像顯示了它是臺灣島地形的主軸所在。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是世界板塊研究的焦點所在,也是本展示不可或缺的主題。臺灣最大的陸上火山系統大屯火山群,則安排來說明一個板塊隱沒的故事。
整個展示室以棕黃色為主體,代表大地誕生、萬物未明的渾沌空間。主題依其地理位置排列,觀眾彷彿置身於縮小的臺灣島一般,探尋我們家園誕生的線索。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冰期
「冰期」展現地質史上一項重大的環境變化。臺灣島成形後恰好遇到冰期,這個現象成為生物遷臺的契機,並為寶島豐富的生物相奠定根基。本展示室的中心理念旨在呈現冰期的故事。
銜接「誕生」與「冰期」展示室的廊道是意象式的冰期陸橋,觀眾通過此空間就如同當時陸生生物與史前人類通過臺灣海峽來到臺灣一般。
臺灣海峽的展示點出冰期的滄海桑田,奠立臺灣生物多樣貌的根基。擁有當時最多冰川的雪山,其遺留的冰蝕地形不僅是地質學者關注的焦點,更是當時高山冰河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明。櫻花鉤吻鮭、臺灣山毛櫸這兩種公告的保育類稀有生物,則是展現冰期孑遺生物的最佳範例。
本展示室的中心展示為化石動物群,透過8種全尺寸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復原模型,以及相關的出土化石陳列,期望能讓觀眾對寶島冰期時期壯觀的動物群相留下深刻的印象。
延續前面主題的精神,「冰期」與「新世代」展示室間的廊道設計成意象式的洋流,觀眾隨著海漂植物的路徑進入全新世的臺灣。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新世代
「新世代」講述末次冰期結束到今天為止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物相以及人為的影響逐漸加劇,形成我們這座島嶼的特色。新世代裡,有許多值得反省與思考的事,我們已經做的是什麼?未來的路要如何走?
緊臨著海漂植物展示延續廊道的主題,隨洋漂流的生物暗示冰期結束後,生命進入臺灣的方式。「臺北盆地與東部海岸」的展示主題點出史前人類與自然環境變化間的互動。「探險家眼中的臺灣」則將百年前的探險家記錄與現在環境做一比較,期使觀眾瞭解環境的劇變。「外來種的災難」提醒觀眾自外地引進的生物可能會造成生態不可回復的破壞。
本展示室的中心主題為臺灣現在的自然環境,由多樣性的平面媒體、四個生態帶展示櫃以及霧林大壁畫等展示手法,凸顯多樣的自然生態特性。正負兩面的影像與大鏡子則安置在整個展示廳的最後,讓觀眾思考臺灣自然史的過去與未來。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簡介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在此落地生根,並與其他移民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臺灣目前已知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可以約略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
在整個第一期展示的參觀動線上,本展示廳介於「臺灣自然史」與「臺灣南島民族」之間,時間上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
展場的背景以時間及空間來架構,在環繞中庭的七個展示室中,分別置入臺灣的空間區位,展示的主題則是選取這個區位有特色或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
每個展示室中央置放一或兩個「場景」,是有關該展示廳主題的史前人類活動復原樣貌,展示室周邊則是文物及展示面板。七個展示室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逆時針方向安排時間順序及空間方向。除了依時空及主題分類的展示室之外,在展示室外側的廊道也安排了臺灣史前遺址及史前文化的描述。觀眾可從這些描述中對臺灣史前文化有基本的認識。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臺灣史前的序幕
臺灣史前文化的發展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這些史前文化分布在全臺各地,散布在一千多個不同環境的遺址中。
左鎮人是最早在臺灣出現的人類。經測定後為距今約二萬到三萬年前的人類。臺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長濱文化」,可能就是左鎮人的文化。
長濱文化是迄今在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是一個以漁獵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不會製陶,以敲擊的方式製作石器。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三萬年以上,一直到五千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本展示室以左鎮人與長濱文化為起點,帶領觀眾走進臺灣史前的世界。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以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舊石器時代的採集及漁獵,到六千多年前大坌坑文化人開始種植根莖類作物,直到四千多年前,臺灣才進入穀類農業階段,但漁撈及狩獵一直是重要的生產活動。
大約六千多年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大坌坑文化」開啟了臺灣的新石器時代。約四千七百年前,「細繩紋陶文化」在全臺各地興起,各地區不同類型的細繩紋陶文化成為臺灣史前文化的基礎。
四千多年前,當臺北盆地還是古臺北湖的時期,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人就生活在湖畔,他們在湖中撈貝捕魚,在附近山林中狩獵,在聚落旁種植稻米。撈拾的貝類在吃完之後隨手丟棄,形成豐厚的貝殼堆積,考古學家稱之為貝塚。
本展示室介紹了約六千多年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以及現今臺北盆地的前身--古臺北湖。請細賞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開端,與我們一同推想史前人類的湖畔生活。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臺灣史前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日用品,不論是日常生活、祭祀或是陪葬,陶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考古學家通常以陶器特徵來區分史前文化,並推測文化間的關係。有的文化著重陶器的造型變化,有的則以外表的裝飾取勝,這些藝術表現顯示陶器不只是日用品,也是一種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臺灣史前的陶器以陶容器為主,其中以陶罐及陶缽最多,此外還有陶瓶、陶豆、陶杯、陶碗、陶盤、陶勺、陶甑、陶甕等。其它的陶製品還有陶蓋、陶支腳、陶紡輪、陶環、陶珠、陶偶等。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臺灣史前人與海洋
海洋對臺灣史前人類而言是充滿食物的寶庫,也是通行無阻的道路。取自海洋的食物以魚類及貝類居多,其中包括不少大型魚類,如鯊魚與旗魚,除了供食用之外,亦利用貝、魚骨等作為工具的材料:如貝匙、貝刮器等,史前人類還利用貝殼、魚骨磨製成裝飾品,這顯示出他們對海洋資源的高度利用。
雖然沒有證據可以推測史前人類的航海技術,但他們應該懂得如何利用洋流和季風來航行,並且從觀察星象來辨識方位。此外,他們應有不錯的潛水能力,而且對海洋生態、魚類習性、潮汐應該都有充分的知識。
本展示室以恆春半島海濱為場景,展現史前人如何利用海洋資源,以及一些可能以海洋為道路來進行貿易的證據。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範圍廣大,保存極為豐富的史前住屋遺跡、日常生活遺留與墓葬,不僅是全臺灣出土石板棺最多最密集的遺址,也是臺灣出土古代玉器最豐富的遺址。
卑南遺址的石板棺不僅多而且相當密集。石板棺長軸的方向呈北北東-南南西,呈帶狀分布。卑南文化人普遍使用玉器及陶器做為陪葬品。玉器式樣繁多而且造型變化豐富;陪葬陶罐與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罐不同,很可能是為陪葬而特別製作的。從陪葬品的多寡及精緻程度可以推測當時已有貧富及階級的差別。
本展示室以卑南遺址出土的卑南文化為主,展現一個令人讚嘆的史前文化,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巨石與祭祀
所謂的巨石包括單石、石像、岩棺、石壁、石輪等類型,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中段東面的山麓。這些加工過的巨石可能和祭祀活動有關。這種巨石的特色,在臺灣其他地區都不曾出現,它的淵源可能與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有關。至今這些巨石仍然存在著許多謎,種種疑問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長光遺址位於臺灣東部海岸的中點,史前人類在此從事祭祀活動,遺址上有岩棺、甕棺、石板棺等與祭祀相關的遺留。祭品種類涵括盛物的器皿、生業工具、製作器物的工具、裝飾品,這顯示了祭祀活動中的各種祈求。
本展示室呈現東海岸特有的巨石文化,以及「長光」這個特殊的祭祀遺址。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
在鐵器尚未發明以前,石器與玉器一直是史前人類重要的工具及裝飾品,從生活中的工具到陪葬的飾品,石器與玉器陪伴著史前人類的一生。
臺灣史前人類選用的石材以臺灣常見的砂岩、板岩、片岩、頁岩等為主,有些特殊的石材,例如臺灣玉、蛇紋岩、西瓜石、橄欖石等,僅在特定地區出現,但以這些石材製成的石器卻可以在石材產地以外的地區出現,考古學家藉此推測兩地之間可能有貿易往來關係。
玉器的製作需要熟練的技巧與經驗,因此推測史前人類可能已有專門製作玉器的工匠。
本展示室呈現各種有關史前石器的知識,包括石器的材質、種類、功能,以及製作的技術。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鐵器時代的臺灣
大約距今兩千年前,鐵器等金屬器物在臺灣出現,這不僅代表一種新式工具及新技術的產生,也象徵臺灣邁入一個新時代。
臺灣受到海外鐵器文化的影響,鐵器逐漸取代石器成為重要的工具。金、銀、銅、玻璃和瑪瑙等舶來品取代了玉器成為流行的飾品。這些器物不是臺灣當地製造的,這顯示當時臺灣已有經常性的海外貿易。
臺灣的鐵器時代包含了許多地域性的文化,其中主要有北部的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番仔園文化,南部的蔦松文化、龜山文化,東部的靜浦文化。這些文化的人民有可能即是今日臺灣原住民或平埔族的祖先。
本展示室述說新時代、新技術與新工具為臺灣帶來的轉變,在此追尋史前與歷史的交會。
【臺灣南島民族廳】簡介
南島民族一詞源自於語言學與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其分布區域遍及太平洋諸島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臺灣的原住民即屬其中一支,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因此原住民可以稱是臺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然而,原住民與史前文化的關係仍尚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重點放在介紹現在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隨著最近四百多年殖民勢力與漢人移民的進入,臺灣南島民族歷經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文化傳統的傳承岌岌可危。但是深入了解各族群的現代生活,又可見到他們在接受新的文化要素的同時,也盡力維持其傳統文化,或是以新的文化要素增進傳統文化的活力。我們希望呈現的不僅是傳統的一面,還有永續經營與不斷創新的層面。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等。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呈現族群之間與族群內部的人群關係,包含族群、族群的亞群、社會階層、兩性與親屬等。共分五個主題:導論、平埔族的族群關係、泰雅族族群文化的多元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阿美族的兩性分工等。
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呈現原住民的歷史記憶以及對於生活環境的想像。各族群豐富的傳說內容,顯示族群之間與族群內部的文化多元面貌。實際上,就某個族群而言,起源傳說並不是統一的,而是各個部落透過口傳與生活經驗,產生各地的獨特風格。有些部落由許多小部落遷村聚集而成,因此同一個部落也有可能擁有不同的起源傳說。
儀式傳承
儀式是原住民展現文化傳統的最主要方式,近年原住民積極走出部落,舉行以儀式為主幹的文化展演活動,促進大眾對其文化的瞭解。
生計方式
自17世紀開始,原住民的生計方式由原先的自給自足,逐漸受到資本主義與國家力量的影響而進入市場經濟。
傳統的生計方式有山田燒墾、漁獵、採集等。原住民利用自然資源以求得溫飽,兩性分工也與此有關。傳統上生計所需的資源是由所有的部落成員共享,例如山林、獵場、溪流等。有些聚落的頭目是該地區的開拓者或其後代,因此具有分配土地、收取租稅的權利。頭目必須運用獲得的物品,扶助矜寡孤獨、舉行儀式等。
房屋建築
原住民昔日的房屋都是取材於自然,運用竹子、茅草、木材、板岩等材料,由村人互助合作興建而成。屋主備齊材料之後,某一日邀集全村的男人共同前來搭建,女人則烹煮食物慶祝房屋落成。
房屋依據其用途,可分為家屋、穀倉、會所、工作房等。房屋的構造是適應天然環境的結果,例如穀倉底下設有圓盤狀的防鼠板,防止鼠類爬進穀倉。在蘭嶼由於多強風,雅美族的傳統家屋都有高聳的邊牆做為屏障。
親族組織
原住民的親族組織是家庭與聚落的構成基礎,亦即人們社會生活的根據。家庭是生計活動與各種儀式的基本單位。
‧族群關係-平埔族
平埔族群意指「住在平地的人們」。依據考古與語言學資料,平埔族群屬於南島民族的一支,在十七世紀之前,其居住地區散佈在臺灣的平原地帶。
清朝與日本政府依據漢化程度的多寡,將平埔族與高山族區分開來,稱平埔族為「熟番」或「化番」,高山族為「生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諸羅縣誌記載:「內附輸餉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平埔族族人學習漢人文化,並且向政府納稅。
文化交流
十七世紀以來,由於頻繁地接觸,平埔族群與漢人在社會文化特質產生相互交流。一般認為這個過程是平埔族群全盤的漢化,然而此一交流並不是單方面的漢化,漢人也接受許多平埔族群的文化特質,例如臺南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也被鄰近的漢人所接受。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漢人與外國人撰寫的方志與遊記以文字或是圖畫的方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
漢人與平埔族的接觸─土牛、古文書與土地流失
十七世紀開始,原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以稻米為主食的漢人開始進入臺灣開墾,為了取得耕作所需土地,與平埔族群展開接觸。族群之間為了土地問題屢生爭端,清朝政府於是設置土牛、立碑禁止漢人逾越邊界。由於漢人向來有使用契約書確定土地租賃、買賣、抵押等權利轉讓的習慣,因此古文書成為平埔族群將土地轉讓給漢人的歷史證據。
尋根
對於平埔族群而言,由於受到漢文化影響的時間已有四世紀,回顧家族或是族群歷史有其困難之處,但他們已經開始試著重新建立。
1990年代以來,平埔族群的處境與歷史淵源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平埔族人透過圖書出版、實地走訪、儀式重建等重新尋根。
‧文化多元性-泰雅族
泰雅族以編織工藝與文面聞名。分布面積為原住民之冠,文化特色有明顯的地方差異。
泰雅族簡介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分布最廣、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的第二大族群。居住在花蓮、南投以北的八個縣十三個原住民鄉,可以說中北部的主要溪流流域都有泰雅族的聚落分布。
高山縱谷所造成的隔閡,使得泰雅族產生許多文化的差異性,表現在他們的服飾、語言與生活習慣之上。過去泰雅族人同屬一個溪流流域的各個部落會組成聯盟,主要功能是分配經濟利益,以及防衛諸部落之安全。平時各部落獨立,互不干涉,部落之間發生問題,或有外族入侵之際,盟長即召集各部落舉行會議。
亞群的服飾
泰雅族分布遼闊,亞群之間受到高山、溪流的阻隔,加上與其他族群互動的結果,其服裝、織法與飾物皆有所差異。
泰雅傳統服飾以苧麻為原料。必須經歷種植、收成、剝取纖維、製線、漂白、染色、整經、機織等過程,方能完成一套傳統服飾。
傳統的織布機是水平織帶機,日治時期開始引進高機,1990年代開始,傳統服飾製作風氣興盛,再由紐西蘭引進毛利人使用的高機。傳統的水平織帶機是由女人的父兄、家中長者製作,或是委託擅長製作者代製。
文面民族
昔日,泰雅族的男性必須習得獵首,女性習得織布,足以被認定為一個成年人,才具有文面資格。文面之後方可結婚。
1913年由於文面與獵首的關連,日本政府決定禁絕文面。教育學童文面是野蠻文化的象徵,但父母仍然私下為子女文面。1939年才完全禁絕。某些人被迫接受手術切除,特別是服役者。
1998年,文面的風俗在長期受到壓抑之後,透過原住民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其隱含的文化意義重新被正視,再次成為泰雅族人認同的族群標記。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稱這些文面長者為「文面國寶」。傳統泰雅族以男人獵首做為維持生活領域的方式,並且強調女性織布與耕種的技術,以文面做為習得這些能力的證明。
前額的文面是兩性皆有的,曾經獵首成功的男性才得以在下巴文面,做為一項榮耀的表徵。在日本政府尚未充分掌握原住民部落之前,獵首是各部落維持其農耕、狩獵領域的方法之一。傳統泰雅族男性必須具有文面的戰功,才可接受文面、吹奏獵首笛。
泰雅女性的文面多在兩頰與前額。其造型類似一座橋樑。在傳統泰雅族信仰中,通往天堂的路有一座彩虹橋,文面者才可通過此橋。泰雅族各種精緻的服飾均出自於女性之手,他們從小向母親與長輩學習織布技術。學成之後才可接受文面。
就更深層的精靈觀念而言,泰雅語的獵首一詞稱為me-gaga 或是pe-gaga,意為遵行舊習或是祖先遺訓,人們必須遵從祖先的遺訓_gaga_,才能受到祖靈的保佑,死後得以成功進入靈界。死者如果帶有象徵成年的文面、耳飾或是獵首之後手上的血跡,可順利通過彩虹橋到達彼岸。
泰雅族與鄰近族群的交流─服飾
泰雅族的服飾傳統透過交易、模仿等過程,而與鄰近的族群產生交流,如賽夏族、阿美族。在館方的展示櫃之中有三組相當類似的服飾,大家可以進行比較。
花蓮卓溪萬榮一帶的泰雅族木瓜群,服裝多半僅用紅色與黑色搭配白麻布,但其披肩往往會織入紅色毛線的流蘇,與阿美族服飾相當接近。
實際上,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目前比鄰而居的情形相當普遍,服飾相近的現象經常可見。而且服飾製作者透過個人的努力,也可了解鄰近族群的服飾基本特色,製作各族群的服飾供應各方的需求。這是一個文化相互採借的過程,當然也會有人以製作本族「傳統、正統」服飾自居。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漢人與西方服飾觀念的進入,原住民服飾的材質與裝飾經歷了許多改變。
‧建築文化-排灣族
精緻的石板屋建築與木製雕刻,乃是排灣族階層社會的象徵與藝術表現。雕刻相當具有特色,家屋簷桁、立柱之上雕刻的百步蛇、人像圖紋係依據神話傳說而來,做為特殊身份者的地位象徵。
排灣族分布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人口第三多的族群,依據1996年底的統計有67,760人。分布在臺灣南部,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溪至枋寮線上,東到太麻里以南地區。在行政區域上,分屬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春日、獅子、牡丹等鄉;臺東縣的金峰、達仁、太麻里、大武等鄉。部落分布於海拔500至1300公尺之間。
人與狗發現聚落的故事
在排灣族各個部落的傳說故事中,通常是用人與狗發現聚落的故事,來解釋為何選擇在這個部落居住。傳說現在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的祖先來自東海岸,搬遷到西部的Kurasa育有三子。一日,老大上山打獵,獵狗突然低頭吠叫不止,不願離去。老大發現這是適合居住的地點,即為古樓社。
家屋與社會階層
排灣部落的各家住屋具有類似的空間配置,但是家屋規模大小與雕刻內容精細程度,則依各家在社會階層體系的地位而定。例如舊來義社當地家屋的建築面積隨著社會階層的高低,即頭目、邊緣頭目、巫師祭司、平民的順序漸次縮小。頭目除了在空間上大於平民,使用的建築材料如石板與木料,亦遠大於平民,可使用稀有的白色屋頂壓石、簷桁雕刻、頭目標石等物品,彰顯崇高的地位。另外,頭目家寬大的前庭可做為村民聚集處,突顯做為該社會政治中心的所在。
‧兩性與親屬-阿美族
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其居住地在花蓮與臺東兩縣,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坦地區,以花東縱谷為主,另外也零星地分布在海岸山脈以東的平地。北部(花蓮一帶)的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南部(臺東附近)的阿美族稱為Amis。Pangcah含有「人」或「同族人」之意,而Amis原意為「北方」,本來是卑南族人對北方阿美族馬蘭社人的稱呼。因政府慣用Amis的音譯(阿美、阿眉)稱呼這個族群。「阿美」一詞最廣為人知,因此仍為各界沿用的通稱。
兩性角色分工
傳統阿美族男子在結婚後必須居住在妻子家中,擔任父親與丈夫的角色,但是在出生之家仍擔任族舅的角色,決定家族重要事務。
阿美族男性的主要社會活動場所是會所,女性則為家庭。男性負責全聚落的活動,女性則是承擔家屋的生計與財產承繼。
傳統男性工作為打獵、捕魚、開墾、砍伐等;女性工作則為紡織、耕田、除草、炊事、製陶等。一般農事、採集食物與飼養等是兩性皆可從事的工作。
阿美族人不可接觸一些專屬異性的工具。例如,陶器製作、織布、炊事是女性的專責工作,男性不可碰觸其工具。相對地,女性不可碰觸男性專屬的祭器與獵具。
然而就工作的整個流程而言,兩性的關係是相互合作的,製作陶器時,男性負責到山上採取陶土,交給女性進行後續工作。女性的織布機也是由男性砍伐木材、完成整部織機的木工之後,才交給女性專用。
口琴傳情-人約黃昏後
口琴是阿美族人傳達愛意的樂器,男子可以使用口琴探詢女子的意願,情投意合的情侶也可運用琴聲做為相聚信號。
傳統的阿美族口琴(口簧琴)稱為Datok,以竹片或是銅片製作簧片,竹片多用於練習。銅片口簧琴除了單簧以外,也有雙簧。琴套與琴身由竹子製成,拉線則使用麻線。琴套外殼的裝飾有雕紋式、藤編式兩種。
口琴可以做為男女談情之物。過去一位男子中意某位小姐時,因無文字可資傳達自己的思慕或是戀情,只有透過第三人(媒人)來示愛。若是女方有意,便會接納男方託交的口琴,男方得知好消息,可以設法進一步交往。女方若不接受,男方只好放棄念頭。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的海洋文化、卑南族的會所制度、魯凱族的生計方式等。各取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會所制度呈現的社會組織、生計活動這三個主題,濃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做為展廳的標題。
居住在蘭嶼的雅美族人運用海洋與森林資源,創造精緻的捕魚技術與造船工藝。本展示室將以大船製作方式、漁撈與當地人的關係、現代捕魚技術的引進等主題說明。史前館進藏雅美八人大船之時,同時錄影記錄當地族人製作大船的過程。
卑南族的會所組織充分展現了當地的社會結構,男子成員在十二歲至二十歲於會所學習生活技能與知識,然而以會所為中心的活動並非專屬男性,女性亦參與若干活動,扮演襄助的角色。近年來會所的功能逐漸增加,在傳統部落與移居地發揮社區活動中心的角色,凝聚卑南族人的社區與族群意識。
魯凱族人運用其豐富自然資源滿足生計需求,傳統上貴族是土地的所有者,具有向平民收租的權利,各部落不乏貴族為何擁有土地的傳說故事。目前魯凱族人與所有原住民一般,已不再純粹仰賴自然資源謀生,而是成為整體社會經濟體系的一環,適應現代的經濟生活。 <更多資訊>
‧海洋文化─雅美族
住在蘭嶼的雅美族(達悟族)人利用海洋與森林資源,創造精緻的捕魚技術與造船工藝。
大船製作
漁船分為大船、小船兩種。大船,船首一人搖雙槳,船尾一人掌舵,中間或四人、六人、八人搖單槳。小船由一人、二人、三人搖雙槳。大小船有浮雕幾何紋與無雕紋兩種。雕刻船於夏季在船的負責人﹙以木栓連接船板技術最純熟者﹚的前庭搭建白茅屋建造,竣工後必須舉行盛大的下水典禮。無雕紋的船於冬季在海邊船屋內建造,不必舉行下水典禮。
大船由二十七或二十五塊木板接合而成;一人或兩人小船則為二十一片。船團成員如決定建造雕刻船,即各自準備,養豬、養羊、種植芋頭,以備三年後舉行下水典禮之用。三年後的飛魚季結束之時,七月上山砍伐木材展開製作
大船落成禮歌
大船的結構及其裝飾呈現雅美族精緻的工藝技術。大船下水前舉行落成禮,由來訪客人依據長幼順序輪流吟唱禮歌,讚揚船主的辛勞與成就、典禮的盛大與週到、新船將是鴻運亨通等。族人深知「滿招損」的道理,過分的讚美被視為不祥,以褒中帶貶、言辭適中為理想。主人則一一回唱,歌會以主客對唱的方式進行。
食用魚類的文化觀念
雅美族人對於魚穫應當分給何人食用,具有相當嚴密的規則。每個人依據性別、年齡、生育情形等條件,食用不同種類的魚。
雅美族人捕得的魚,區分為男女都可吃的魚(上等魚)與限男性吃的魚(次等魚)。這兩種又區分為老人吃的、青壯年吃的與小孩吃的魚。老年可以吃晚輩的魚,晚輩不可吃長輩的魚。另外在婦女懷孕與分娩後三年期間,夫妻各有禁忌,只能吃規定的魚種。
一個人如果吃了不該吃、不能吃的魚,就會產生噁心嘔吐的症狀,甚至死亡。吃飯時,一旦吃了壞魚,就不能用手直接取食芋頭、地瓜等主食,必須由女性代拿或是以竹筷取用,以免污染了這些主食,而使女性無法繼續食用
拼板舟與動力船
因應青壯年人口外流、舊有船隻維修不易的情境,蘭嶼自1970年代即引進現代玻璃纖維引擎動力船。然而因為價格昂貴,目前族人仍使用傳統船隻。
‧年齡組織─卑南族
卑南族男子約於十二歲左右進入少年會所,接受年長者的教導,學習生活技能與社會義務。
成長之路
男孩約於十二歲之後,必須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直到成人後約二十歲左右始能進入成人會所,經過三年服役期之後取得結婚的資格。會所與家庭對於他們的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少年會所教育男孩如何成為一個卑南族男人,講究尊卑長幼的關係。成人會所的訓練更進一步要求表現個人能力、學習技藝、保衛部落。
祭儀-男人與女人
十二月底,會所成員舉行大獵祭,成年成員上山狩獵,少年則在長者帶領之下前往族人住屋袪邪,特別是該年度喪家。這些活動象徵新年的開始。
看似以男性為主角的祭典,女性也負責相當多的工作,如編製花環與麻糬,搭建迎接出獵歸來族人的凱旋門。兩性相輔相成推動部落的事務。
會所與學校
會所教育是針對男孩,傳授成為卑南族男子的技能與道德。現代學校教育則不分男女,教導生活所需的知識與道德。近年卑南族社區的小學也傳授卑南族的文化知識。各個部落也依據各自的文化特色與語言傳統,編撰文化教材。
文化新堡壘
無論是在故鄉或是遷移地,卑南族人建造與維護會所,做為部落與族群認同的象徵。現在會所更成為社區活動的中心。
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所的功能從以往培養守衛部落的戰鬥力量,轉換為以維繫部落意識與族群認同為主。有些會所已改建為現代化的建築,但有些部落仍延續傳統的建築樣式,遵循翻修會所的文化傳統。
‧生計方式─魯凱族
昔日原住民運用狩獵、採集、山田燒墾等方式,滿足他們的生計需求,而且這些生計需求與傳統的社會文化制度有關。近年來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逐漸轉變為種植經濟作物,或是在政府機構與工商業服務。本展示室以魯凱族為例,呈現這些生計方式的演變。
豐富的天然資源
魯凱人運用天然資源滿足生計,昔日貴族為土地所有者,具有向平民收租的權利。魯凱族人居住地區約在海拔七百公尺,自然資源有可供山田燒墾的耕地、可供狩獵採集的自然山林、可供捕魚的山溪等。這些自然資源都是魯凱族人傳統上取得生計物質的來源。在日本政府移住政策影響之下,魯凱族人漸漸適應以水稻耕作為主的農耕生活。持續進入平地與城市工作之後,傳統的食物僅僅在儀式期間使用。近年來在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振興運動的影響下,藥用與食用的民族植物又重新受到族人的重視。
貴族、平民與土地
傳說中,貴族的祖先最早來到部落所在地,並且招徠族人開墾,因此具備地主的身分。貴族獲得的地租係用來照顧鰥寡與舉行儀式。
在日本統治之後,貴族所有權的觀念漸漸被政府禁止。196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實施土地測量,將土地權利分配給當時耕作該土地的家戶。
即使貴族對於土地已無收取貢賦之權利,但仍依據傳統的家族傳承,繼續保有舉行儀式的知識與權利。
貢賦與共享
昔日,部落土地由貴族分配給平民使用,因此平民必須將農作收成以及獵物的某些部分交給貴族,類似稅賦或是地租。
人們獲得獵物,必須與族人共享。在過去,小米除了做為主食之外,亦為祭典之中不可或缺的食物,需將收成的十分之一交給貴族。
我們現在的工作
魯凱族人謀求生計的方式逐漸由純粹利用天然資源,走向經濟作物生產,乃至在各行各業工作。目前已成為臺灣整體經濟體系的一環。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祭儀與精靈觀念
本廳展示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傳說中被賽夏族殺害的矮人。這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更多資訊>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至全台各地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更與漢人藝術工作者合作,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近年來基督教與現代醫療取代了一些巫術的功能。
‧矮人祭─賽夏族
兩年一度的矮人祭,是賽夏族人紀念祖先與鄰近異族的傳統祭儀。
賽夏族不斷受到鄰近異族的影響,除了傳說中的矮人之外,還有泰雅族、道卡斯族、漢人、日本人等。賽夏族在這些強大鄰族的影響之下,自古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群體。
物質文化
傳統賽夏族的許多日用器具係以竹子或是黃藤為原料編製,以雙肩帶的揹籃最為特殊,由於鄰近平埔族與泰雅族均以額頭背負,因此這項特色被族人視為一項重要的區別。
賽夏族分佈在海拔500至1000公尺的淺山地區,房屋沿著河谷坡地依山面谷興建。傳統的建材是竹子,房屋分為住家、穀倉、雞舍等。住家沿山坡而建,面朝山谷而建。穀倉採取高架式的建築形式,這是為了防止地上濕氣使食物發霉、防止老鼠或是其他動物偷吃才將其架高。
賽夏族服飾外型以及裝飾元素與鄰近泰雅族具有不少相似性,但是基本組合、安排、穿著利用方式仍有其差異。例如賽夏族長衣背面的紋樣是裝飾的中心主題,舉行矮人祭時,舞者面向內,拉手圍圈歌舞時,顯現出整個舞圈背後的華美紋飾,好讓矮靈觀賞,具有娛靈的作用。
矮人祭
矮人祭是現在最受外界矚目的賽夏文化表徵,與祭典相關的神秘傳說故事、盛大的歌舞儀式、以及歡迎外族共同參加的特質,使得這項儀式成為最外顯的祭儀。矮人祭舉行的時間是收穫完成後的月圓時候,現固定於農曆十月中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祭祀被賽夏族殺害的矮人,以祈求平安。這項祭典的主要祭獻對象是矮人,但是如同其他的歲時祭儀一般,賽夏族人也在此時祭獻祖先,在屋外空地以豬肉、糯米糕與酒獻給祖先享用。
傳說中,矮人居住在高山岩洞之內,他們教導賽夏族人歌曲,並參與收割稻子與祭儀。但因積怨而被賽夏族人殺害殆盡,此後賽夏族人舉行祭典以安慰該族之靈。族人對於「矮靈」強大力量的敬畏,表現在與矮人祭相關的各種禁忌與避諱,族人嚴格遵守不敢輕忽的態度。
‧戰祭─鄒族
戰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近年族人積極走出部落,以文化展演介紹他們的文化。
物質文化
鄒人是山居原住民之中,對於漁獲最為重視者,河流中的不同河段分別由各氏族管理。近年來當地流行種植高山茶與山葵等作物。
七月下旬以後,農事進入休憩時間,狩獵與工藝製作活動開始活絡。如同農作一般,手工藝製品主要目的是自用。
鄒族部落具有大社與小社之區別。今日北鄒的兩個大社:特富野與達邦擁有會所、可舉行戰祭。大社與小社呈現中心與分支的對比。
戰祭
每年二月或八月,達邦、特富野兩個大社分別舉行戰祭。這是對於天神、軍神、司命神、被獵人頭之靈的祭典。目的在於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祝禱未來戰爭之勝利,並袪除部落內的不幸與疫疾。戰祭由部落各家族代表齊聚於會所之內,完成迎接天神與祭祀眾神的祭典之後,再舉行路祭,並繞行村中各家族的「禁忌之屋」。
2000年2月在達邦部落舉行的鄒族戰祭,阿里山鄉鄉公所配合舉辦全鄉的舞蹈、歌唱與體育競技活動,使得這項祭典活動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力量。
文化展演
「阿里山鄒劇團」係以鄒族為主,與漢人藝術工作者共同推動將原住民傳統祭儀以及歌舞表演與現代戲劇結合,以促進原住民文化發展。
1997年鄒劇團演出「Tsou.伊底帕斯」一劇,鄒族演員將部落祭儀與歌舞搬上舞台,詮釋希臘悲劇儀式性情節的壯觀場面。由傳統儀式與古老祭歌帶動的群舞,不僅將全劇帶入高潮,更賦予希臘悲劇在現代劇場罕見的古老「儀式劇」的神聖莊嚴氣氛。非專業的原住民演員所散發的表演魅力,以及他們的表演風格與文化素材,也為現代劇場的表演形式,投入一股重要的催化力量。
‧精靈觀念─布農族
依據布農族人的精靈觀念,他們相信個人的能力、疾病以及災難的發生係與靈魂的狀況有關。
物質文化
布農人傳統上以小米農耕為主,並且與狩獵活動相結合。由於自然環境的因素,以山田燒墾的型態開發農耕土地,並實施多種作物輪作。布農族人擅長使用黃藤製作各種置物器具,使用葫瓜製作盛水器,並曾有製作陶罐的能力。
編織的製作過程,從整理經線到上機織布,包括織布機在內,男性忌諱觸摸。但是織布機的製作,從伐木到木工處理,全由男性包辦。在園地裡採麻與處理,則是由兩性共同合作。
精靈觀念
布農人相信夢境具有預兆的作用,能預示作夢者未來事件發生的結果。也可運用巫術與儀禮達成其心願與目的。
布農人認為人有三個靈魂:身體靈(is-ang)、善靈(mashia hanido)、惡靈(makwan hanido),分別位於前胸中央、右肩、左肩。行為與夢境皆為左右兩個遊離的靈魂作用的結果,善靈遊蕩而發生某件好事,比如親戚邀請前往共享食物,就是好夢;惡靈遊蕩發生某件壞事,比如戰鬥、殺人或是被人所殺,就是壞夢。舉行小米播種祭之前,即由部落的公共巫師依據夢境決定舉行祭典的日期。
巫術與基督教
布農族人運用巫術解決個人或是部落的某些問題,隨著基督教與現代醫療的引進,巫術所發揮的功能也逐漸受到影響。
傳統巫師協助部落全體人們求雨、求晴、驅鬼、防疫,而且為個人治病、趕鬼、除穢、招魂、尋人、尋物、戀愛、對抗其他巫師等。
巫師學成之後,由老師贈與一塊巫石,可用來占卜、治病、招魂。巫師亦使用動植物、武器、響具等器具進行巫術。例如個人發生失眠、心神不寧、喃喃自語、昏迷不醒、被鬼驚嚇等症狀,巫師可為其舉行招魂儀式。
巫師在布農傳統文化之中,並不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類別,而幾乎是每一個人都試著學會的一種能力。個人所能舉行的儀式則依據影響範圍與能力強弱而定,舉行穰袚祭的時候,每家由家長用茅草與清水在家中除穢、洗滌每個家人的身心。
【中庭議題區】簡介
在整個展示廳地下一樓的中央有一個中庭空間,以一個巨大的卑南文化玉耳飾模型置於中央做為整個展場的中心,其餘空間則以方格網狀的分布,設有教育資料及多媒體設備的方形板凳。
有別於展示室的展示方式,中庭是一個帶有論壇色彩的空間。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是事件的主角。他們「各自表述」的聲音直接被聽見,甚至表達一種不同於展示人員的觀點。議題選擇的方向以各展示廳展示主題衍生的議題為主,或呈現這三大主題(人、自然、文化)整合性的議題,或具社會性,或與觀眾有關及熟悉的議題。期待觀眾在此獲得的將不只是知識,而是更多的省思及感動。
人類的演化
連結二樓與一樓間的走廊上,展出的是人類的演化過程與相關的研究。
人類的演化>人類的演化
人類的文明史不到1萬年,但自然史長達600萬年以上。科學家為追溯人類的根源,除了搜尋人類祖先的化石、遺物,研究現生靈長類也可得到重要的線索。
人類的演化>人類的近親
1862年,英國解剖學家赫胥黎指出:猿與人的相似程度比較高,猿與猴反而沒有那麼相似。猴與猿的行進模式有很大的差異:猴以四肢在樹枝上行進,猿則以雙手將身體懸掛在樹枝下行進。因此猿的肩關節可以打開180度,並做360度旋轉。人類有靈活的肩關節才能打棒球。
人類的演化>人類演化的化石證據
演化是地球生命史的事實,化石就是堅實的證據。人類過去600萬年的演化,有豐富的化石可供考察;現生物種中,以人類的演化紀錄最完整。
人類的演化>人類頭骨的演化趨勢
人類的文明史不到1萬年,但自然史長達600萬年以上。科學家為追溯人類的根源,除了搜尋人類祖先的話時、遺物、,研究現生靈長類也可得到重要的線索。
人類的演化>起點相同終點不同
猩猩腦子的發展潛力很有限,最多再增加百分之三十,而人類的腦子再出生後,腦量會增加三倍左右─人類科學家就發現了人類大腦新皮質上的語言區。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新皮質的大部分區沒控制發聲的區域。因此人類腦子的擴張,可能和語言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