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水庫
牡丹鄉簡介
距今三百餘年前,牡丹全境尚為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則以排灣族為主,少部份為阿美族,以漁獵為生,分居於茄芝萊(Jakachiral)、新保將(Sinvau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Stagl)等地,由頭目領導的部落社會。清朝治台時未明確劃定原住民行政區,至清光 二十一年,日本割據台灣正式劃分本鄉為茄芝萊、牡丹、高士佛、牡丹灣、八瑤、四林格等六社。每個社均設有警察所,負責該社區原住民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實行地方自治,遂改「社」為「村」,即今的石門村、牡丹村、高士村、.旭海村、四林村、東源村,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定名為屏東縣牡丹鄉。
轄區地圖
牡丹鄉位於屏東境內的東南方,跨越海拔八百零三公尺的汝乃山與五百九十二公尺的四林格山之間的山脈,而居住於此的原住民為排灣族『趴立拉立克』之牡丹社族人。另外排灣族語『新保將』翻譯成漢語就是『牡丹』,加上鄉境內盛產野牡丹,在夏天開花期遍野都是艷麗的牡丹花,因此取名為牡丹。
牡丹水庫
乃是台灣目前造價最高的水庫,建設的規模宏大,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牡丹水庫,乃是為了解決屏南地區民眾農業用水及恆春半島觀光事業所建的,於民國84年時完工啟用,其壩長445公尺、壩高145公尺,匯聚四溪上游汝仍溪與牡丹溪流的水流,總蓄水量約為3119萬噸,足以滿足恆春半島所有用水到民國110年;水壩主體包括取水口、大壩及溢洪道,規模雄偉,遊客若到達水庫時,直接登上壩頂,一覽集水區四周之碧海、藍天、青山,實令人心曠神怡。那氣勢磅礡的溢洪道,更讓人感到這宏偉的建設工程之偉大。
石門古戰場
位於本鄉入口(四重溪和石門交界處),山勢巍巍,地形險要。1871年,琉球宮古島民69人遇颱風漂流至滿州鄉八瑤灣上岸,後因誤入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之領地而有54人被殺。1874年,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用「保民義舉」為藉口侵略台灣,在今射寮海岸登陸,欲沿四重溪河谷攻擊牡丹社。牡丹社、茄芝萊社、高士佛社等住民則據石門隘口抵抗,與日軍在此發生激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於此建有紀念碑;台灣光復後,此碑改建為抗日紀念碑,列有「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等字。進出本鄉時,即可從遠處望見此碑。
牡丹公園
小而巧的牡丹公園坐落在牡丹村旁的平坦林地上,每至夏日午後,可由此處觀賞由牡丹池山緩緩而降的裊裊雲霧。高雅的小亭與精緻的階梯,搭配著此地曾枯黃的山林景觀,鳥語蟲鳴徐徐微風,在此歇歇腳,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遊之閒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