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佳東鄉地層下陷

地理位置 

屏東縣是台灣最南端的縣市,有著廣大、肥沃的平原及綿長海岸線。而佳冬鄉就位於屏東縣平原南方,地處東經一百二十度三十分,北緯二十二度二十五分。

  佳冬鄉東南與枋寮鄉為鄰,西北隔林邊溪,與林邊鄉、新埤鄉相望,西南面臨廣闊的台灣海峽,其中貫穿縱貫鐵路屏枋線、屏鵝公路,以及公路屏東線台一線、台十七線。全境地勢平坦,南北寬、東西長,由東北向西南緩斜,約六公里,海拔大約為五點七公尺,地質大多為沖積而成的土壤與礫土,土壤特別肥沃,地下水源豐富。

  塭豐村就位於佳冬鄉靠台灣海峽的地區,林邊溪出海口的左岸,是地層下陷很典型的村莊。由於具有相當特殊的地理環境並且西邊面臨台灣海峽,有很長的海岸線,因此村民大部份以捕魚及養殖業為生。

 

地層分布  

屏東地區就地質上來說,為一陷落構造盆地上的沖積平原。自東邊大武山脈至平原東邊老埤,短短十七公里內,高度由海拔三千公尺驟降至一百公尺,此高山與平原交界處為著名之潮州斷層,由此向西、向南延伸,形成一透水性極高之沖積平原。

屏東平原地層多屬卵石或礫石及砂土,主要含水層有23層,每層約1030公尺,流域之上游為自由含水層,距離地表很近,且透水性良好。本區地下水之補注,幾受高屏溪及其支流河床之滲透及東側山脈補給區雨水之滲入,地下水資源蘊藏豐富。而且屏東沿海地區地層中細砂、極細砂、粉砂、泥和黏土層厚度佔總厚度之50%以上,所以地層較容易擠壓,加上近年來人為的超抽地下水,使地層下陷之速度更快,而粉砂地層之壓縮也扮演下陷之重要角色。

 

 歷史沿革 

屏東佳冬原名佳冬腳,係漢民族稱呼平埔族的社名,民國九年更名為佳冬庄,台灣光復後又易名為佳冬鄉。而塭豐村的前身為開庄時有一口魚塭,命名為塭仔,現在的塭豐村包括第一鄰至十二鄰的塭仔庄及第十三、十四鄰的頂寮合稱塭豐村。塭豐一帶原以農業為主,民國六十三年起,居民紛紛將農田改成漁塭,轉行為養殖漁業。塭豐的養殖漁業最初只有三口魚塭,總面積約十八甲。目前以繁殖種苗之先進生物科技養殖為主,是台灣著名養殖專業區之一。

塭豐地區自民國六十年代初期起,掀起了一波養殖業熱潮,然而其淡水資源大多來自於地下水,由於過量的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頗為嚴重,房屋高低錯落,電線桿矮了半截,地層下陷的特殊景觀成塭豐的特色,使得當地成為觀光奇景與教學地點。    

 

 景觀特色 

塭豐的特色,真的是非常獨一無二!高高低低的房屋、數目眾多的魚塭、密佈的大水管和電表、一層層不斷加高的堤岸.....構成了塭豐的獨特景觀!

  塭豐街道旁的房子都是高高低低,其中一些較為古舊的民房因地層下陷而早已無法居住,有些房子經過整修後仍有人定居,只是先前居住的房子,卻因為地層下陷使得高度大為降低,一樓的窗戶幾乎都快跟地面一樣高了!此外,有些居民蓋了新房子之後,為避免日後地層下陷,又要花費大筆資金,來建造房屋,所以先將房屋整個墊高,所以房子的入口就這樣高高在上!

塭豐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那就是「漁塭」!在塭豐村許多人都是靠著養殖漁業維生,所以漁塭非常多,走在塭豐,除了房屋、街道之外,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魚塭。

當你來到塭豐的海邊時,你會發現另一個特別現象喔!海岸沙灘上竟然排列著眾多的長長水管,岸邊道路旁更豎立著一根根的電線桿,只是仔細一看時,卻發覺怎麼這裡的電線桿好像跟都市的不大一樣呢?原來因為地層下陷的影響,使得電線桿的高度變矮了! 0...1...2...3...4......1024...1025...1026...1027......1560...,看到數字慢慢的前進,你想到什麼呀?在塭豐村裡,還有一樣數目很多的物件就是電表!為什麼呢?因為漁塭抽水需要很多的電力,所以一根根的電線桿上當然就掛著一個個的電表囉!

          

地層下陷的定義      

廣義的「地層下陷」泛指地層表面發生向下沉降之現象,也就是一種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引起地層內部應力失去平衡,造成土層壓縮變形所形成之地表下沉現象。

基本上,地層下陷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是土地永久陷落的一種現象。以目前技術而言,還無法以人為方法使地層回復到下陷以前的高度,充其量也只能使地層停止壓縮。

地層下陷的原因 

地層下陷是世界性的問題,歸納其因,可分為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兩種:

 

自然因素:包括地殼板塊運動、地層自然壓密、地震、火山爆發、岩層溶蝕陷落、隕石墜落之外力、冰河內部解凍、海平面上升或地下有機物質氧化。

人為因素:包括地下資源過度開發(如:大量抽取地下水、油氣及地熱流體或地下煤礦)、工程排水、地下空間挖築、地表載重增加(如:結構物重力壓密)等因素。

        

 台灣地區地層下陷的原因

大約有90%的地層下陷是人類開發地下資源不當所引起,尤其是地下水的超抽,因超抽地下水而發生地層下陷之現象是長期且連續性的。

肇致台灣地區地層下陷主因就是過度抽取地下水,由土地利用方式來區別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        是都會區的地層下陷,主要是因為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所需而大量抽取地下水,台北市的地層下陷就是屬於這種情形。在民國55年時,台北就已經有地層下陷的情形。

第二類        沿海地區的地層下陷,此類也是因為產業發展所致。民國70年前後,台灣的養殖漁業開始發展,這是一種耗水量很大的產業,而一些養殖地區又正好位於供水管路的末端,灌溉及供水都比較難以全面供應,加上成本因素的考量,所以只好抽地下水,因此造成地層下陷現象,這種型態的地層下陷地區從西部沿海的彰化一直延伸到屏東,塭豐村就是屬於此種類型。

第三類        內陸地區的地層下陷,大約是四年前在台灣內陸地區發現到幾個地點,也有較嚴重的地層下陷。內陸地區當然不是因為養殖用水所需導致,它可能是稻作和自來水公司方面的需求造成,因為這些地區的抽水井都比較深。

抽取地下水與地層下陷的關聯

地下水在所存在的地層中,填滿該地層中的孔隙,所以在含水層中的水與土壤皆承受著含水層以上土壤及建築物重量的壓力。此時地下水所承受的壓力即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越高,表示水壓越大;如果地下水位保持不變,則水壓與土壤維持平衡狀態。一旦地下水位降低,相對的水壓減少,在含水層上部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土壤所承受的壓力相對增大,這也造成了土壤的壓密作用,地層中固體顆粒逐漸受壓縮而發生變形。土壤壓密後,含水層的厚度變小,地面即隨之下陷。

此外,地下水位即使下降後不久再度回升,對於某些排水良好的土壤,仍無法避免發生地層下陷。因此在台灣西南部漁塭養殖漁業發達的地區,寒流來臨時大量抽取地下水以維持水溫,雖然寒流通過後即停止抽水,水位漸漸回升,但卻也造成了地層沉陷。

總而言之,一旦地層被永久壓密了,即使水滲入也無法再將其撐開,所以地層下陷只能事前防範,難以事後補救。

 

地層下陷的影響         

因為超抽地下水引發的地層下陷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地層下陷所造成的後果不單單只是地表下沈而已,它還會連帶的引起許多的嚴重後果,例如:

1)地下水資源儲蓄能力降低

地層開始下陷,就是地層正在產生壓密作用,地層的厚度減少,土壤跟土壤之間的含水孔隙也會漸小,地層所能儲存的地下水水量就會跟著減少,含水機能日益降低使得地層下陷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容易耗竭。

2)地下水和土壤的鹹化  

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層,造成地下水鹹化,間接使得土壤鹽化,導致可利用之地下水和土地資源日趨減少。             

3)地勢低漥,排水困難,容易積水  

下陷區的地面低於海平面,成為低窪地形,原有排水坡度改變,排水設施的功能遭到破壞,引發排水困難,不止一般廢水無法排出,而且下雨時容易引起積水不退。

4)海堤防護功能降低,導致海水倒灌

海岸堤防的防護功能降低,保護程度減小,維護費用增加,而且容易引起海水倒灌或海堤潰決。

5)地面建築物或地下管路的損害      

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層壓密,土壤之間縫隙減小,使得地面建築物地基損壞,而且下陷不均勻所產生之差異變形也將使構造物包括建築物、橋樑、公路、鐵路等產生角變位移,不僅危害地面建築物之結構與安全,也造成地下管路設施的損毀。

6)環境生態轉變     

受到地層下陷影響,有些土地因為長期的積水不退,逐漸的發展成為溼地的型態,或者是因為地下水資源枯竭及地下水質鹽化、土壤鹽化…等,使得農地無法正常耕作,農作物枯死,形成許多廢棄的田地,草木荒蕪,形成新的動植物聚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小美 的頭像
    鄭小美

    創世紀活動企劃中心

    鄭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