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墾丁森林遊樂區

迷人的熱帶風情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遊樂區內熱帶森林茂密,早期曾是熱帶植物園,栽培了許多國內外的熱帶植物;墾丁的鳥類生態景觀豐富,尤其每年8月到隔年春季,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黃鸝相繼報到,是不可錯過的生態景觀。此外,墾丁的高位珊瑚礁及石灰岩地形,也是台灣少見的地形景觀,是相當適合從事環境教育的遊樂區。

 

【人文史蹟】

墾丁熱帶植物園

1901年時,日本政府將本區規劃為「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主要作為培育樹種之用,1921年時設置了恆春林業試驗分所後,便規劃為熱帶植物園。光復後,則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接辦,成為國內外聞名的熱帶植物栽培區,主要提供學術研究及引進試驗,由於園區內林相優美、景色絕佳,因此林務局於民國56年時,由當時的恆春林區管理處整建為熱帶植物園,而後進一步更名為「墾丁森林遊樂區」,也成台灣重要的旅遊景點。

 

[自然資源概述]

‧地形地質

墾丁的海拔高度由海濱區的海平面,往內陸逐漸升高至300公尺之間。區內的珊瑚礁岩遍佈,植物園區及賓館區屬於更新世地層,常見隆起的珊瑚礁,是以珊瑚虫的骨骼為基本架構,而與珊瑚藻、有孔虫、苔蘚虫及貝類所共同組成,約在8-12萬年前在海底形成,後因恆春半島地殼緩慢上升(根據碳14定年法,證明恆春半島自9000年前,即以每年,3公厘的速度隆起,而自2000年前起上升的速度減緩,大約每年僅2.5公厘),使珊瑚礁露出地表,成為隆起的老珊瑚礁岩,在地質學上稱為恆春石灰岩,厚約20-100公尺。珊瑚礁在地殼上升的歷程中,長期受風力侵蝕及雨水沖刷,往往形成奇特的地形景觀,例如本遊樂區內的石灰岩洞穴、斷崖、峽谷(如一線天)和獨立礁石、石柱等。珊瑚礁石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易與含碳酸質的雨水化合成碳酸氫鈣溶液,流入地下岩層,再從石灰岩洞穴中滲出時,因所處的空間驟然變大,壓力驟減,溶液產生過飽和現象,碳酸鈣再次沉澱出來,由洞頂向下堆積似鐘乳稱為石鐘乳;若下滴至地表,由下向上堆積稱石筍,上下相連即成石柱,若沿洞壁成條狀沉積則為石藤,而園區內的銀龍洞、仙洞、石筍寶穴等,便屬於石灰岩地形的變化結果,也成為墾丁重要的遊憩及地形資源。

 

 

[主要景點]

 

花壇

薈集多種四季常見或稀有的觀賞植物,讓遊客可以欣賞形態各異,色澤豐富的熱帶植物;室外還有瑰麗的花壇、花圃,多采多姿的面貌,美不勝收!

--------------------------------------------------------------------------------

一線天

因為地殼變動的關係造成岩石斷裂成兩半,反而形成一條只能容納一個人穿過的細狹通道。從岩縫中穿過時,抬頭仰望天空只見一線空隙,也因此當地就命名這裡為「一線天」了。

--------------------------------------------------------------------------------

銀龍洞

貫穿觀日峰北麓,洞長30公尺,洞壁盡為鐘乳石,蟠懸如龍,潔白晶瑩,鱗甲片片。

--------------------------------------------------------------------------------

仙洞

走入仙洞,遊客的視線總忍不住被洞壁壯麗奇特的鐘乳石所吸引,依照外貌形象的特徵,分別命名為微笑老人、鐘乳瀑布、懸垂寶蕊、南極仙翁等別名,可考驗遊客是否有好眼力分辨出來哦!    仙洞全長127公尺,另有支洞30公尺,是本省最長的石灰岩洞。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配合明亮的燈火照明設備,縯紛錯落的景緻,也難怪它成為墾丁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之一了。 

--------------------------------------------------------------------------------

石筍寶穴

由珊瑚礁岩形成的天然石穴,洞深8公尺,裡面盡是年代久遠的鐘乳石,不論直立地面的石筍,還是懸垂穴壁、洞頂的鐘乳石都非常秀麗奇特、晶瑩可愛。

--------------------------------------------------------------------------------

墾丁觀海樓

樓高27公尺,直徑18公尺,六樓為圓型餐廳,可容納百人同時進餐,附設電梯一座,頂樓可眺望本省最南端鵝鑾鼻之全貌,南面為巴士海峽,東為太平洋,西為台灣海峽,三面環海,雲氣盪胸,蘭嶼隱約在太平洋碧波中,海天一色,朝陽晚霞,盡收眼底。  六層樓高的觀海樓視野極為遼闊,您可以眺望三面環海的鵝鑾鼻全貌,也可以隱約瞧見「蘭嶼」在太平洋碧綠的水波中顯現。海天一色的美景、朝陽夕霞的燦爛,令人雲氣盪胸、心曠神怡,是窺探墾丁美景不可錯過的地方。

--------------------------------------------------------------------------------

遊客中心

來到墾丁森林遊樂區,可先到遊客中心瞭解園區的相關資訊,中心設有休息室、陳列室、資料室與簡報室。除了詳細介紹林業經營的內容外,還有相當豐富的資源。1樓並附設餐飲設施,歡迎利用。 

 

【植物資源說明】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恒春半島西面,雖然冬季降雨雖少,但因地處避風的陰濕谷地,受東北季風影響小,因此森林生長良好,樹形較為高大,以常綠樹種為主,落葉樹種較少。墾丁的森林屬於熱帶季風雨林,樹木主要的特徵包括樹冠大、樹幹粗大、枝條肥大、支柱根及氣根發達等。森林大至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喬木層,高約9-12公尺,大部分是常綠樹,以桑科、樟科、殼斗科林木為主,其中桑科榕屬的植物常有板根或支柱根,是獨特的植物景觀;第二層是灌木層,以小型棕櫚科植物為主;第三層是地表植物,多是低矮的草類、蔓生藤本植物,如蘭科、蕨類、苔蘚類等,並有許多著生植物,附生在樹梢之上,植物組成種類豐富。此外,由於園區內曾是林業試驗所熱帶植物園的試驗地,因此曾引進許多珍貴的樹種栽植,如菲律賓貝殼杉、印度紫檀、南洋杉等,因此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也是全台唯一的熱帶植物園區,現有植物有千餘種,其中外來種有325種,仙人掌則有70餘種,除了提供作為學術研究以外,也極具有觀賞價值。另外,在墾丁的海岸林內還有許多重要的野生植物,如白水木、林投、馬鞍藤、文殊蘭、棋盤腳等,是墾丁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 

 

棋盤腳,蘭嶼人又稱魔鬼樹,常綠闊葉喬木,主要生長在恆春半島、蘭嶼的海岸地區,是台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海濱植物。每年4-11月是棋盤腳的花期6-7月是盛開期,最特別的是棋盤腳大多在夜晚8-9點間開花,香氣濃郁,花朵有400餘枚如針的花絲,相當美麗,但在次日清晨太陽升起後,花蕊及花瓣便會一起凋落。此外,棋盤腳的果實外型有如古代棋盤的桌腳,也像肉粽,因此當地居民給了它「墾丁肉粽」的稱號。

 

銀葉樹,又名大白葉仔,常綠闊葉喬木,主要分佈在台灣平地至海拔300公尺的地區。最大的特徵為葉片及根部,它的葉片表面是油亮的綠色,背面則是銀白色的,故得其名;它的根部為適應環境,因此有板根的的型態。銀葉樹的木材具有抗蟻性,因此早期常被用來做為建築、傢俱、造船的用材,也是海濱地區重要的防風定沙的樹種。

 

台東漆,又稱番漆,常綠闊葉喬木,主要分佈在恆春半島、台東、蘭嶼、綠島等地區。每年夏季到秋季是花期,花為白色,數量眾多;果實呈橢圓形,成熟後為暗紫色,有明顯的果托,是最大的特色,是墾丁地區重要的觀果植物。台東漆的抗風性、抗污染性高,因此常被用來作為行道樹種植。

白水木,又名白水草、銀丹,常綠闊葉喬木,主要生長在海岸地區的沙地、珊瑚石灰岩上,是墾丁常見的優勢海濱植物。白水木最大的特徵便是它的葉片雙面都佈滿了毛茸茸的細毛,花呈白色或粉紅色,果實則為白色或淺綠色。由於白水木的耐鹽性、抗風性佳,且樹型優美,因此在海濱地區常被用來栽種為行道樹或綠化植栽。

 

瓊崖海棠,又名紅厚殼,常綠闊葉喬木,主要分佈在恆春半島及蘭嶼,是南台灣海濱常見的海濱植物。瓊崖海棠的樹葉呈橢圓形,葉片頗大,開白色花,結褐色果實,是墾丁主要的觀果植物。由於抗風性、耐陰性、耐鹼性強,常被種植為防風林、行道樹之用。

 

【動物資源說明】

 

‧哺乳類

墾丁的哺乳類動物有赤腹松鼠、白鼻心、台灣獼猴、台灣蹄鼻蝠等,以台灣獼猴和赤腹松鼠較為常見。尤其墾丁園區內有許多峭壁,相當適合台灣獼猴的棲息與活動,在園區當中常可見到台灣獼猴活躍其中。 

‧鳥類

墾丁位於東亞鳥類棲息的路線上,因此鳥類相當豐富,至少超過114種以上,候鳥及留鳥數量各半。森林中大多為留鳥,常見的有紅嘴黑鵯、烏頭翁、五色鳥、黑頸藍鶲、台灣畫眉等。候鳥部分,8月會隨著落山風而來的是紅尾伯勞,一直到隔年4月都是觀賞的最佳時節;9月則可見到赤腹鷹,數量最多可達10餘萬隻,相當壯觀;10月則有「國慶鳥」之稱的灰面鷲,在下午3點左右便陸續群聚徘徊在天空之上,在觀海樓上便是觀賞「落鷹」、「起鷹」奇觀的最佳去處;此外,還有珍貴稀有的黃鸝,在冬季時會造訪墾丁。 

 

‧蝶類

墾丁的蝶類資源豐富,有9192種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有玉帶鳳蝶、黃裳鳳蝶、琉球青斑蝶、圓翅紫斑蝶、尖翅粉蝶、大胡麻斑蝶、大黃裙粉蝶等。其中成群飛翔的玉帶鳳蝶,以及集體越冬的圓翅紫斑蝶,都是墾丁特殊的生態景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小美 的頭像
    鄭小美

    創世紀活動企劃中心

    鄭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