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聽(簡介)
人類從何而來?與自然的關係為何?而自然又是如何發展它的生命?諸多疑惑,自古以來,未曾停歇。本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利用13個展示區分別呈現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從生命的起源,栩栩如生地介紹各種生命型態的崛起、演化與適應及探討人類的生、老、病、死。有些生命在演化過程中甚至走向滅絕,其間的許多意涵,實在值得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好好省思。 此外,本區亦展示全世界博物館都渴望擁有的古埃及文化重要蒐藏—木乃伊。現場除展示男性木乃伊及人型棺柩外,還配合影像、圖片,展現古埃及人的防腐技術,並讓您一探古埃及人靈肉共存的神祕死後世界。 近年配合展示更新計劃,完成多項更新: 「我們的身體」展示區於2006年5月以全新的面貌與觀眾再度會面。更新後的展示是以人的「生、老、病、死」等四個生命歷程為主要的展示內容。展示區域依內容劃分成人體的誕生、老化的人體、病中的人體與死後的人體等四大展區。原「古埃及木乃伊展示」移至本展示區「死後的人體展區」中。「恐龍廳」展示區於2004年8月6日完成更新,以嶄新的面貌開展。除了展示內容更新外,最大的特色是加入珍貴的原件標本,包括甲龍頭骨、6隻竊蛋龍群體埋葬的化石標本、特暴龍頭骨、以及完整性很高的小暴龍骨架等。另外,本次也更新展出4隻機械恐龍,包括一隻長7公尺、高4公尺的暴龍及兩隻迅掠龍。
眾妙之門
有直徑2公尺的透明水母、由地板延伸至天花板的神經細胞、4公尺高的海帶和2.5公尺高的噬菌體等八座放大的自然物模型,呈現自然的精妙。
生命起源
此區引導我們探究生命的起源。22個展示中包括﹔一個極有臨場感的立體造景,展現了38億年前大氣中還沒有游離氧的時候,火山的噴發使地表上開始有水並孕育原始生命的誕生;岩石和化石標本顯示地史上的生命在地層中留下的紀錄;生源論和無生源論的辯證史;生命的現象如何在它的基本單位—細胞內運作。
此外,藉著電腦遊戲和展示,我們將發現細胞核的DNA隱藏的遺傳密碼經過一連串簡單的配對,就決定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和每一個個體的特徵。再進一步,則展現了生命在海洋孕育的情形,同時,您將訝異於即使像線蟲這樣的小生物,也有這麼複雜的結構和細胞分化的機制。
植物演化
本區分為室內展示和室外植物園兩部分。室內部分引導觀眾探索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植物由原始到比較複雜的進化過程、其形態和繁殖上的特性及植物在自然生態中的角色與功能。室外植物園則提供您一個綠意盎然的小天地,休憩之餘,您也能從實物中了解各類植物構成的社會,和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
生命登上陸地
生物學家推論海洋生物的搶灘行動很可能早在幾十億年前當陸地形成時就已開始,但低等植物成功地生存於水濱之最早紀錄,則是四億多年前的事。再經過五千多萬年,動物才開始出現在植物已捷足先登的陸地上。
這個單元引導我們重新經歷生命登上陸地的過程,看看生命登陸前後的海陸環境;動物為了適應陸生環境,如何在攝食、呼吸、循環、排泄、生殖以及移動等方面發展出巧妙的機制。 展示兩種現生爬行類——鱷魚及蟒蛇,更讓大家對爬蟲類的特徵有概略的瞭解。
恐龍廳
何謂恐龍
恐龍是脊椎動物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雙弓爬行羊膜類中的祖龍類。牠最主要的演化特徵均與行動有關,這包括了骨盤內部結構(髖骨上開放式有孔的凹孔),和大腳骨與骨盤的連接方式等(股骨頭端呈球狀,可以朝內嵌入髖骨),使得牠們四肢直立,而不像其他爬行動物的爬行姿態。牠們早在2億30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直到6千5百萬年前的滅絕,牠們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而我們人類演化史也不過只有幾百萬年。長久以來,我們常以為恐龍的滅絕是因為牠們行動緩慢和適應力差。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其實恐龍是相當敏捷,和具有發育相當好的腦。因此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應與運氣不好有關,遇到地球發生大規模災難性的變化所導致的。恐龍還有一些活到現在的親戚,其中鱷是與恐龍同屬祖龍類的遠親,而鳥類更有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恐龍多樣性
恐龍大約出現在距今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當時整個陸塊還是連接在一起,隨著白堊紀時期陸塊的漂移,恐龍的足跡更遍布全球。地理的隔離也促進了恐龍的演化,產生了十分多樣的型態,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有身高可達5層樓高及重量達數十公噸的腕龍,長長的脖子可讓牠輕易吃到樹頂的葉子;又有全身披滿盔甲的甲龍,吃的是接近地面的植物。也有長尖牙和利爪的暴龍,是肉食性的,最重的可達大象那麼重,不論是群體攻擊或是單獨覓食,都是當時兇猛的掠食者。不過不是所有恐龍的體型都那麼大,也有些恐龍的體型卻和一般家禽大小差不多而已。隨著演化,物種更趨多樣化,恐龍種類在組成上也產生消長的情形,例如活躍於侏羅紀的異特龍,到白堊紀時數量逐漸的減少,而被暴龍取代其生態地位成為白堊紀的主要大型肉食性恐龍,所以你是不會在侏羅紀時期看到暴龍的!
恐龍家族
在三疊紀晚期,恐龍的祖先逐漸演化成兩大類群的恐龍。牠們主要的差別是盤骨的排列方式。其中一群為蜥臀類,其組成盤骨三塊骨之一的恥骨是朝著前方,這與其他爬行動物的盤骨十分的相似。另一類是鳥臀類,其恥骨則是朝後,並與坐骨相平行,這與鳥類的盤骨較相似。有趣的是,鳥卻是由蜥臀類恐龍演化而來。蜥臀類演化成獸足類與蜥腳類兩大類型。其中獸足類是二足步行的肉食性恐龍,暴龍與迅掠龍都屬於這類;而蜥腳類則多為大型四足步行的植食性恐龍,這類的代表有腕龍、圓頂龍等。而鳥臀類也演化成各種植食性恐龍,包括了侏羅紀時期的劍龍及白堊紀的三角龍等。
竊蛋龍一
竊蛋龍-超酷的龐克頭恐龍
屬於腔尾龍類一員的竊蛋龍,是一種善於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龍。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的突出。此外,竊蛋龍的嘴喙是沒有牙齒,取而代之是強而有力的喙和下顎,作用和現生鸚鵡的喙差不多。至於牠的前肢有著典型獸足類的利爪,從牠們的化石胃含物中,也常發現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因此牠們應該也是肉食性的。牠們主要分佈在蒙古的戈壁沙漠,生活年代為晚白堊紀。
竊蛋龍二
竊蛋龍-是小偷,還是慈祥的母親 ?
竊蛋龍最早是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1920年代在中亞地區發掘之旅時所發現,當時其骨骸是在一窩被認為是原角龍蛋的旁邊,或許是天性吧,人類總會聯想到出現在好東西旁的傢伙,都是不懷好意,因此當時的科學家便認為這種恐龍正要偷取別的恐龍的蛋,所以就以竊蛋龍命名,並沿用至今。1993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另一次中亞洲地區發掘之旅時,發現部份恐龍蛋窩中的蛋有竊蛋龍的胚胎,因此過去一直認為是原角龍的蛋,其實是屬於竊蛋龍的。更重要的是發現一隻竊蛋龍蹲伏在一窩蛋上的化石,其姿態和今天的鳥在孵蛋時十分相似。由於新化石証物的發現,竊蛋龍一夜之間便由小偷成了慈祥的母親!
暴龍
暴龍是肉食性恐龍的代表,活躍於白堊紀的北美與東亞地區,最重的可達6公噸。暴龍行為的演化讓科學家十分的疑惑。雖然牠有著龐大的身軀,但牠那只長有兩根手指的手卻小得不成比例,科學家也無法確定牠的功能。至於暴龍是否跑得很快?有些科學家推論暴龍的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要達到這種速度,那暴龍的腿肌肉就會佔了總肌肉百分之九十,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他們比較接受暴龍跑起來應接近大象跑的速度,如此巨型的動物以時速25公里奔跑也會是十分的壯觀。
迅掠龍
迅掠龍-中生代的群體掠食者
迅掠龍和恐爪龍是奔龍家族的成員,但迅掠龍的頭部比較狹長,分佈在中亞蒙古一帶,而恐爪龍則生活在北美洲。牠們的共同點是在第二腳指上,長出一隻能收放自如的鐮刀型大爪,加上堅挺可作平衡用的尾巴,顯示牠們是動作非常敏捷的恐龍,因此一掃過去大家認為恐龍動作緩慢的刻板印象。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迅掠龍,雖然牠們不是當時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掠食者。牠們最致命的武器是腳上的鎌刀型尖爪,加上成群的集體攻擊策略,以速度追趕大型植食性恐龍,然後直接跳到獵物背上,不斷利用巨爪抓傷獵物,讓大型植食性恐龍失血過多而就範。展示中的是三隻迅掠龍攻擊一隻青島龍。
真板頭龍
真板頭龍-恐龍中的坦克車
真板頭龍是甲龍家族中的一員,外型十分粗壯,重量可達2公噸。牠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披著一層具有彈性的堅甲帶,穿插其中是各種以不同排列方式的盾牌狀、脊板和剌狀等結構。甚至於脖子和面頰上也有各種的剌狀物。至於尾巴末端更特化成一棒狀物,可以在受到威脅時,揮動重棒給予反擊。真板頭龍有一個長寬等長的頭,而且覆蓋著一層骨板,甚至眼皮也是骨質化。真板頭龍主要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北美洲一帶。
地球環境廳
簡介
本區設計以地球的環境與能源為主,可分三大部分:(一)微觀世界、芸芸眾生、台灣自然生態及礦物等四大展示區。您可透過觀察箱、生態造景、標本、模型認識各種自然現象;(二)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您可藉由先進的媒體設備一睹您身處環境的節奏和奧妙;(三)地動驚魄、足下寶藏、瀛海探奇、人與環境、物種保育、物質與能等六個主題的劇場教室。活潑生動的科學演示、新穎的視聽教材、生物活體、各式標本、精緻複製品以及實驗器材為您提供您所需的教學服務。 立體劇場旁的自然學友之家,是個鼓勵自主探索自然奧祕的地方,並有相關書籍、標本及工具供您免費使用。
微觀世界
在「微觀世界」這個展示區裡,觀眾將可親自操作各種設備,實際觀察奇妙的世界。 「生態觀察隧道」內有22個觀察箱,觀眾可利用手邊的開關控制攝影機,看看各種生物的細微構造與動態。 本區自動顯微鏡結合了電腦、視聽技術與顯微鏡。每部電腦顯微鏡包括一臺放大倍率由35到280或500的電腦控制顯微鏡及顯微攝影機;在電腦控制板面上輸入指令後,螢光幕中就顯示精緻的微體構造及該標本的圖文說明。電腦顯微鏡展出的內容涵括動物學、植物學、地球科學、人體科學與醫學中的特定主題,讓觀眾由標本認識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 本區另外還展示偏光顯微鏡、雙筒顯微鏡、內視鏡、立體顯微鏡、電視顯微鏡、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和觀察自備樣本的顯微鏡。
芸芸眾生
「芸芸眾生」主要由七個逼真寫實的生態造景(Diorama)來展現地球的生態系:由高緯度到低緯度,分別取景自加拿大凍原、中國東北溫帶林、東非稀樹草原、婆羅洲紅樹林、加拉巴哥海岸、美國索諾蘭沙漠及哥斯大黎加雨林。
這些造景是根據視野所見等大的壁畫及巧妙的燈光配置做出如真似幻的景深,配合各種延續景致的適當模型和標本仿製而成的。每個造景前的扶手面板上,有針對所有物種的詳細解說和生動活潑的觸摸式電腦多媒體節目,深入且動態式的介紹該地的生態。 在這裡,觀眾不必周遊世界,即能如臨各地,體會「世界與它們惺惺相惜的感觸,真正瞭解尊重生命、憐惜萬物的真諦。
台灣自然生態
臺灣由層層疊疊的山巒和四季豐沛的水氣,造就出複雜而多樣的生態系,涵蓋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特殊動植物相。「臺灣自然生態」以中部地區極重要的大甲溪流域及其鄰近區域為主軸,由出海口溯源而上至發源流域,在四個不同的海拔高度選取獨具臺灣特色的生態系,發展出大甲溪口海岸、蓮華池常綠闊葉林、鞍馬山霧林、南湖圈谷等展示主題。大甲溪口海岸和「芸芸眾生」的婆羅洲紅樹林兩處溼地均為棲地保育的熱門話題,前者是鹽生沼澤,後者是紅樹林,各具特色。蓮華池常綠闊葉林點明了臺灣被稱為亞熱帶的原因,和「芸芸眾生」的哥斯大黎加雨林的植物相可做一番比較。鞍馬山霧林是一個溫帶林,卻只出現在溫暖多雨的臺灣中海拔山區,有別於「芸芸眾生」中的中國東北溫帶林的景觀。南湖圈谷因臺灣奇高無比的山區造就成一片雜處在熱帶地區的寒原景象,卻與「芸芸眾生」中的加拿大凍原大異其趣。 「臺灣自然生態」、「芸芸眾生」和附近相關主題之劇場教室創造了一個探索臺灣生態系奧祕的場所。藉著豐富的展示和生動活潑的活動,讓觀眾置身在一個有趣的、如真似幻的情境中,逐漸瞭解臺灣自然之美及重要性。
礦物展示
「大地的結晶──礦物展示」分成「金字塔櫥窗」、「石英與瑪瑙」、「沸石和澎湖文石」、「顏色」、「螢光」、「晶體的六大晶系」、「多形體」、「礦物的化學分類」等八大展示單元,來展現礦物的美與奧妙。 首先由輝煌的「金字塔櫥窗」內的鐘乳石、沙漠玫瑰與矽化木等,引發探討礦物的興趣。再依次由「石英與瑪瑙」及「沸石與澎湖文石」兩個單元介紹石英類礦物的特色與結晶的過程及沸石類與碳酸鹽類的形成,並推敲火山岩氣孔中,為何會有二氧化矽、沸石類矽酸鹽與碳酸鹽等礦物結晶的差別。自然界中太陽光經過稜鏡的折射,會呈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彩虹的光譜。礦物的世界裡,顏色又是如何形成的?「顏色」的單元將介紹礦物的自色與他色。此外,礦物在不同能量光波的照射下所呈現的顏色,則讓黑箱中的「螢光」一覽無遺!礦物具有一定的化學組成,在適當的條件下,由組成原子的規則排列而形成一定的外形。「晶體的六大晶系」展現各式各樣天然代表作。「多形體」單元則說明了同一化學組成的礦物,由於聚合的差異在外觀上有顯著的不同,甚至由於原子排列的分歧而分別屬於不同的晶系。 最後一個單元要介紹的是「礦物的化學分類」,如果觀眾能嘗試與化學週期表搭配對照,由簡而繁,總體的分類就可一目了然。這些礦物展示,值得觀眾細細地欣賞及品味,由美的陶冶進而認識礦物。(本館將規劃此區擴大為地質展示區)
人類文化廳
簡介
本區以世界文化、中國的科學文明及大洋洲為總主題,涵括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中國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台灣南島語族(更新中)等七個主題。展示內容包羅萬象:從中國醫學的演進及影響,中國天文、地理、工藝技術的發明應用,世界不同的氣候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農業,中國特有的地理文化發展出特有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台灣南島語族到大洋洲文化,都有詳細的介紹。在這裡,您可以見識到我們前人的智慧發明,也能體認到人類文化的變遷歷程。橢圓廣場旁二樓的小小動物園,分成螢火蟲、昆蟲及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三個展示區,以活體提供觀眾相關的生物知識,您一定能體驗一趟另類的博物館之旅。
中國醫藥
傳統中國醫藥經歷數千年來的發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醫藥知識和經驗,廣布於各個社會階層中,反映了民族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至今仍持續扮演維護民族健康的角色。在中國醫藥歷史單元,介紹了醫字的演變、世界最早的人體模型——鍼灸銅人、銅人腧穴鍼灸圖經、中醫藥大事記年表、中醫的先驅甲骨文字的醫藥、馬王堆漢墓的醫藥、漢醫簡、戰國至漢代的名醫和名著、戰國至唐代醫藥名著、中醫對免疫學的貢獻、法醫學的發展、金元四大家、偉大的藥學家——李時珍、中醫對世界的影響、西醫東漸對中醫藥的影響、臺灣地區的醫療體系等。傳統中國醫學透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個步驟,來診察患者的症狀。其中針刺和灸灼療法歷史久遠,並且運用在動物的身上。中國自宋代即樹立了藥局制度,並實行醫藥分業。透過百年中藥舖的陳設,以及傳統和現代中藥炮製技術的展示,一窺中醫藥日新月異的發展。在中藥材方面,可分為:植物、動物、菌藻類、礦物類等,本展示區共展出八十種常用中藥材和生長形態。
中國科學技術
中國許多科技的發展都比歐洲早數百年或千年,有些甚至是中國獨創,而今仍被因襲改良使用的。本展示區試圖循著古人的遺物與記載,去追索這些成就。如屹立千年的趙州橋所使用的敞肩拱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橋樑工程;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的沙船使用的水密隔艙法,仍為今日航海界普遍使用。漢代末年,中國發明了觀測天文的儀器,唐代就有了水力推動的鐘錶裝置,北宋時建造的水運儀象臺結合了水力推動的鐘錶、渾象與渾儀,是科學與技術上最重要的成就。品質精緻的漆器,在戰國至漢代應用得十分廣泛。由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及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已曾使用過的漆器,可知中國的科技擁有一段輝煌的過去。
大洋洲
再現大洋洲民族誌過去和現況的社會文化表徵
碧海、藍天、帆舟、沙灘、椰子樹、熱情人民、天堂島嶼 ...您將發現,對大洋洲的認識才剛開始 ...
「大洋洲」,意謂太平洋中的陸地,大小島嶼約一萬多個,一般區分為「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三大島群,面積總計一百萬平方公里。主要散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地處熱帶、氣候溼熱,許多島嶼至今無人居住。廣義的大洋洲,還包括澳洲、紐西蘭在內。從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大洋洲逐漸被西方人「探險」、「發現」和殖民,並且在自然生態、社會文化體系與人群方面均產生巨大的變遷。
古代中國人
大約自二百五十萬年前開始,至一萬年前為止的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演化史上最早的階段。此時人類打製石器、狩獵和採集。其後為新石器時代,約自一萬年前至公元前二千年為止,人類以研磨法製造石器,經營農耕和養牧家畜、燒製陶器和紡織,是人類從依賴自然資源轉而利用自然資源的階段。中國境內曾發現公元前五千年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例如黃河流域中下游以種小米為主的大地灣一期文化、磁山及裴李崗文化和北辛文化;長江流域的江西仙人洞下層文化及在湖北的城背溪文化,大都以漁獵和種稻為主要生活方式。臺灣的大坌坑文化約在公元前五千到三千年之間,居民可能種植根莖類作物。至於中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約公元前五千至三千年間)有: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馬家 文化、大溪文化以及杭州灣地區的河姆渡文化。而晚期新石器時代(約在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在黃河流域有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及齊家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及良渚文化。在華南地區則有曲江的石峽文化、閩侯的曇石山文化,而臺灣則有臺北的圓山文化、高雄鳳鼻頭文化。
中國人心靈生活
中國人心靈生活的奧祕,表現在與西方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社會觀等方面,指導人們面對自然、他人及自我的態度。一陰一陽交替循環的精氣被視為宇宙中主要的力量。古代中國人以五行的學說,來掌握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而與陰陽學說相輔相成,並以干支系統來記錄時間的循環往復。
古代中國人為求長生不老,而有飲食養生、拜神誦經、胎息辟穀、導引行氣,甚至煉丹服餌的行為。生者細心的規劃人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世界反映現實人生與社會生活。自古以來,中國人融合了古代神話與傳說,通過天象的觀察,並結合儒家倫理與道家自然觀。以人為中心的態度,雖然有個人中心主義之傾向,卻也重視倫理的身分秩序及血緣關係,強調人為宇宙的縮影,而講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最後表現出折衷融合的心靈世界。
農業生態
優級改良品-農業生態展示區
睽違8個月進行品種改良(原「中國農業」展示區)的「農業生態」展示區,於96年11月14日出貨。除了保留原「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外,本展示區經更新並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臺灣史前農業、臺灣農業事件簿、臺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內容,結合本館人類學、植物學、動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提供的資料,配合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歡迎大家一同來趕集。 【更詳細的展示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