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沿革
臺灣戰後,政府為保存文獻史料,於民國三十七年六月一日,成立「臺灣省通志館」,以纂修省志。翌年七月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直屬於臺灣省政府;四十七年改隸民政廳;八十六年七月改隸文化處。八十八年七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隸屬臺灣省政府。九十一年一月一日改隸總統府國史館,更名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係隸屬於總統府下唯一的三級機關。
文獻大樓
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具閩南式建築外貌,總樓地板面積五、六六二平方公尺。本大樓保存典
藏臺灣數百年間之檔案、公私機構志書、譜牒、叢書、文稿、詩詞、信函、契約、拓本、手卷
等珍藏文獻史料約數十萬冊(卷)。各樓層規劃如下:
地下一樓 為戰後檔案室、圖書典藏室(含期刊、報紙)、裱褙室、裝訂室。
地上一樓 戰後檔案庫房及讀者閱覽室,秘書室等。
地上二樓 行政中心、多媒體簡報室。
地上三樓 整理組、古籍室(典藏日文書、線裝書、非書資料、閱覽空間)、會議室等。
地上四樓 特藏室(典藏日治時期檔案)、閱覽室、檔案掃瞄室、檔案編目室及電腦室等。
文物大樓
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具文藝復興式外貌,總樓地板面積一九、五九○平方公尺。本大樓保存
典藏臺灣自史前時代至民國七十年代以前文物,依種族、類別、年代先後,展現先民食、衣、
住、行、育、樂、宗教信仰、風土民情等生活狀態,其內容包括閩南、客家、原住民及其他各
族文物於臺灣歷史民俗脈絡發展過程中有直接或間接影響者。各樓層規劃如下:
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導論
1.臺灣的史前文化
2.臺灣的族群
3.臺灣開發史略
4.海洋文化特質
5.現代都市的興起
以歷史發展為經,人、土地、文化為緯,以早晨到黃昏意象手法展現臺灣史前,海洋文化以
至現代都市的興起, 如海洋文化時如日中天,現代化都市 的興起 已是華燈初上、霓虹輝映。
臺灣的民俗特色
1.臺灣民俗源流
2.高山青
3.農村曲
4.漁村即景
觀眾經過一亭子腳與早期農村中常見的短甕牆,體驗環境與民俗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土地
的對應方式,並啟發對早期墾殖的民俗特質。
日常生活起居
1.神明廳(公媽廳)
2.大廳(客廳或花廳)
3.書房與帳房
4.寢室
5.廚房
6.廁所
7.建築與聚落
8.厭勝與辟邪
以臺灣早年常民生活態樣展示,強調先民生活背景與環境相互結合的時空感受,並設計建築與
聚落模型、厭勝與辟邪文物,以供瞭解。
臺灣民間工藝文化
1.生活器物
2.社會器物
3.宗教器物
4.民間藝術
以真實標本塑造各種不同生態展示,另在民間技藝表現上,除說明技術之精湛外,同時亦強調
工藝之美。
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
1.原住民慶典
2.民間信仰的神像
3.臺灣的廟
4.祀神用具
5.醮祭
6.出巡陣頭
7.民間藝能
8.民間戲曲音樂
設定「廟埕與廟會」的廣場及陣頭,以營造熱鬧的氛圍,並介紹臺灣傳統藝能、戲曲音樂的風
貌。
生命的過程(民俗的過去、現在、未來)
1.出生
2.結婚
3.歲時
4.節慶
5.疾病
6.慎終追遠
7.祖德流芳
呈現生之喜悅及死之衝擊,文物置於「文化脈絡」民俗意涵的核心中,並提供生命歷程為主的
展示軌跡,使參觀者對臺灣民俗文物有更實際的認識。
史蹟大樓
地上五層,地下一層,採中國北方宮殿式外型設計,總樓地板面積一○、五九六平方公尺。本
大樓以展現敘述臺灣自史前時期生活遺跡,開發臺灣過程及風貌,有系統展示臺灣歷史發展過
程。各展示主題如下:
展 示 主 題 展 示 內 容 說 明
一樓 史前遺址、平埔族、原住民展示室
臺灣自明朝末年,開始有大量的文獻記載,在此之前都屬史前時代,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在距
今約五萬年至五千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史前遺址從舊石器、新石
器到金屬器時代,處處有先民活動遺址,為讓觀眾如臨現場,特別製作相關模型與圖表,以一
窺臺灣人生命歷史的長河。
進入歷史時代,臺灣島上逐漸形成漢人移墾的社會,分佈在西海岸的原住民各社,其生活方式、
風俗習慣,漸受到漢人的同化,而被稱為平埔族。而分布各山區的原住民,有泰雅等十餘族,
依其文化、組織而成為各個不同的族群,透過古地圖、新舊照片等,來呈現這段時期的演變、
各族的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二樓 荷西、鄭氏王朝時期展示室
臺灣島嶼因位於海洋樞紐的位置上,在十七世紀開啟了東、西方不同勢力的進駐,而與本島的原住民,互相激盪出璀燦的海洋文化。
荷蘭西班牙入侵
17世紀初,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荷蘭,於明萬曆32年(西元1604年)佔據澎湖,經明朝政府派都司沈有容帶兵交涉、經濟封鎖而退回爪哇;之後荷蘭人又於明天啟4年(西元1624年)佔據臺灣,分別建築熱蘭遮城(在今安平古堡)及普羅民遮城(在今赤崁樓),開啟了西方對臺灣的經略。兩年後(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也佔據雞籠,另在滬尾建聖多明哥城,就是今天淡水紅毛城的前身。這兩個分據臺灣島南北勢力的殖民者,難免發生利益上的衝突,終於在西元1642年,南部的荷蘭人把北部西班牙人勢力逐出臺灣。
延平王國的建立
永曆15年(西元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荷開臺,作為其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首先將臺灣命名為「東都明京」,仿照中央政權制度,設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已初步展現建立延平王國的企圖。至其子鄭經繼位,更進一步改「東都明京」為「東寧」,廢承天府,而有了獨立建國的雛形。鄭氏三代,除了積極從事墾殖之外,又興建學校,培育人材經營臺灣,奠定臺灣開發的基礎。永曆37年,即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清朝政府任用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領大軍攻下澎湖,臺灣的鄭克塽向清朝投降,結束了延平王國二十一年的統治。
二樓 清領時期展示室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朝政府將臺灣併入大清國疆域的一部分,在這長達二百餘年的歲月裡,臺灣逐漸成為以漢人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
臺灣在清政府統領下的第二年,正式被設為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初期積極進行土地開發,由南而北,至康熙末年已完成重要的水利工程,奠定農業發展基礎。雍正初年,進行內山開放政策,而造成閩粵的移民熱潮;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促使清廷重視臺灣事務,更進行「開山撫番」政策,積極開發臺東後山地區。光緒初年,並由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經營臺灣,行政區域也不得不配合發展的腳步,隨時跟著調整,先在北部地區成立了臺北府,光緒11年(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在中部地區新設一府,作為省會。
有清一代,資源的掠奪、吏治的腐敗,官逼民反,成為清朝這外來政權統治臺灣的最大隱憂,如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等三大民變案,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隨著土地的開發,也常引發族群間的對立,所發生的閩粵或漳泉分類械鬥,也是清代臺灣民變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臺灣積極進行的開港貿易、傳教事業,也使臺灣的發展愈為多元化。
二樓 特展室
為一活動性的展示空間,係因應不同主題、並配合節慶、紀念日、特殊歷史事件、人物等規劃
來展覽內容,讓參觀民眾能深層瞭解,百年來臺灣生活的原貌與歷史軌跡。
三樓 日治-戰後時期展示室
一場甲午戰爭、一紙馬關條約,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時代的巨輪,又將臺灣帶往了另一個方向,臺灣人民對自己命運的無從掌控,令人感嘆。
光緒20年(西元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次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人當然不願接受這項殘酷的事實,於是在同年5月21日宣布獨立為「臺灣民主國」。6月14日,日軍輕易的攻入臺北城,民主國猶如曇花一現,日軍很快的佔領全臺灣。日治初期,臺灣人發揮了不畏強權的傳統,義勇軍化整為零,深入山區不斷作游擊式的抗爭。稍後,有組織及計劃的抗日事件,前仆後繼。日本統治臺灣,進行殖民地政策,將視為廉價原料供應與消費市場提供之地,領臺翌年通過第六三號法律,授權臺灣總督,可以自行公佈命令、律令,以代替法律,成為打壓臺灣民眾與搜括臺灣資源的惡法。因此激發臺灣人展開非武力抗日的民族運動、社會運動,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林獻堂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影響往後深遠的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大多數為知識份子與青年學生。民國34年8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也結束了日本在臺灣的五十年統治。10月25日,在臺北舉行臺灣地區受降儀式。戰後之初,出現凌駕臺灣人頭上的新統治機關「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於一身,使滿懷「光復」熱情的臺灣人,開始冷卻、失望,加上其他複雜因素,終於在民國36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同時也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這兩件事使臺灣政治、社會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38年5月19日起,實施戒嚴,戒嚴體制下,使50年代以後的臺灣,充滿「白色恐怖」氣氛,直到民國76年才取消戒嚴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可說是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民國50到60年代,臺灣開始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建立以外貿為主的經濟體系,並積極推動十大建設,被國際社會譽為「經濟的奇蹟」。70年代的來臨,由於臺灣在外交上的挫敗,社會上也醞釀著政治改革的力量。68年12月「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幾次選舉,對黨外運動產生很大的鼓舞與肯定,瓦解了五十年來一黨獨大的局面,臺灣回歸民主政治常規,意義重大。
三樓 臺灣歷史重要人物事件展示室
後人是在前人血淚耕耘的大道上向前邁進,本展示室展示在臺灣歷史上曾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及
事件。
臺灣開發歷史,是先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艱辛奮鬥的最佳生命史,為緬懷先人對臺灣的貢獻,
特別將臺灣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於展示室中介紹。 另外,臺灣的重要事件,共選擇了八個
主題,涵蓋清代、日治、戰後等三個不同時空,將臺灣歷史事件作一客觀的呈現。
三樓大廳:為臺灣地區第一級古蹟模型展示區 在三樓大廳,特別將內政部公告之臺閩地區
第一級古蹟,配合縮小比例以模型展示,讓觀眾於方寸之間即可博覽全臺重要史蹟,目前現場
展示有:臺北府城北門、鹿港龍山寺、臺南孔子廟、澎湖天后宮等,共計十八座。
四樓 中文書庫:中文書庫典藏約有三萬五千冊中文圖書,其中以臺灣史地圖書為本館館藏重
點,共有一萬七千冊,全部依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上架,提供本館人員研究使用,一般讀者可
入館閱覽,但不可外借圖書。本館提供有館際合作、參考諮詢等各項服務。同時設置臺灣省各
地方志書及本館出版品陳列專區。(編輯組辦公室位於四樓。)
四樓 辦公室 編輯組辦公室
開份空間
本館館區佔地約2.5公頃,除有文獻大樓、文物大樓與史蹟大樓三棟宏偉的建築物,還有廣大的
的開放空間,不但可供團體活動借用,亦是民眾平日遊憩的好去處。
館區開放空間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區域:
一、中庭廣場------位於三棟大樓前方
二、「光復五十週年紀念碑」周圍綠地
三、文物大樓後方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