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水域(圖一)生物資源豐富,其中水生動物可作為寄生蟲之中間宿主,於民國73年6月始一年期間,筆者等曾檢查此等動物體內之寄生蟲幼蟲期感染情形,以瞭解這些動物是否會給雁鴨或梅花鹿帶來寄生蟲的感染,以便訂定防範措施。檢查的動物如下:(1)水生螺及雙殼貝類共八種,包括:台灣椎實螺(圖二)、川蜷(圖三)、瘤蜷(圖四)、網蜷(圖五)、台灣類扁蜷(圖六)、圓田螺(圖七)、石田螺(圖八)及稜蚌(圖九)。(2>魚類六種,包括:羅漢魚、塘蝨魚、大鱗副泥鰍、鯽魚、雜交種吳郭魚及鯉魚。蟹類五種,包括:平額毛蟹、扁蟹、石蟹、屎蟹及白蟹。還有四種蛙類,即金線蛙、澤蛙、虎皮蛙及褐樹蛙。魚類及蟹類圖片請參閱林曜松與曾晴賢(1985)之南仁山水域淡水魚類及水生無脊椎動物簡說,蛙類圖片請參閱呂光洋等(1985)之南仁山水域湖沼學及兩棲爬蟲動物之調查。
水生貝類中,自台灣椎實螺檢出台灣產牛羊肝吸蟲(圖十)之雷幼及尾幼(圖十一),感染率為3.5%。另自網蜷中檢出三種尾幼,分別為劍尾尾幼(圖十二)、有眼尾幼(圖十三)及有眼鰭尾尾幼(圖十四),感染率分別為0.5、2.6及0.5%。其他種類之螺及變殼貝類、蟹類及蛙類之檢查結果均為陰性。魚類中,自鯽魚、羅漢魚、塘蝨魚及大鱗副泥鰍均檢出兩種不知名之囊幼(圖十五),另在一隻大鱗副泥鰍的鰓中,亦檢出四個台灣異形吸蟲的囊幼(圖十六)。以囊幼實驗感染小鴨或小雞,在小腸得到少數台北異形吸蟲及台灣異形吸蟲之成蟲(圖十七及十八)。另於74年3~5月間,曾在南仁湖村長家檢查其所飼鴨子之小腸三付,以肉眼觀察,發現其中一隻鴨有外旋棘口吸蟲成蟲(圖十九)之感染。
故得知南仁湖一帶的動物至少有四種寄生蟲,即台灣產牛羊肝吸蟲、台北異形吸蟲、台灣異形吸蟲及外旋棘口吸蟲。其中,除牛羊肝吸蟲於重度感染可能導致宿主死亡外,一般來說並不致於對梅花鹿或雁鴨構成嚴重的傷害。以下對這四種寄生蟲的形態及生活史作一簡略之介紹:
台灣產牛羊肝吸蟲,成蟲寄生於牛、羊等反芻獸之膽管系統中,國外亦有人體寄生之病例報告。體長通常約4公分左右,呈葉片狀,身體前端呈圓錐形,其腸道有管、睪丸及卵巢均呈樹枝狀分枝。睪丸位於腹吸盤後方呈前後排列,而卵巢則在前睪丸的前方右側。蟲卵形大具卵蓋、呈橢圓形,蟲卵隨糞便排入水中,經一段時期的發育,產生的毛幼孵化而出,毛幼侵入中間宿主螺體內,經胞幼、雷幼期而產生尾幼。成熟的尾幼尾長而身體呈黑褐色,在水草及其他水中植物上形成囊幼,含此囊幼之植物被終宿主食人後,在小腸脫囊,幼蟲穿過腸壁至腹腔,再穿過肝組織進入膽管,經三、四個月發育為成蟲。幼蟲穿過組織時可能對宿主造成傷害,大量感染時可能因此導致宿主的死亡。
台北異形吸蟲及台灣異形吸蟲這兩種均為寄生於食魚性哺乳類及鳥類小腸中的小型吸蟲,生活史也雷同。含毛幼的蟲卵隨糞便排入水中,被其第一中間宿主一一蜷類食入,經胞幼、雷幼發育為尾幼,而後進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形成囊幼,所不同的是台北異形吸蟲的囊幼主要分布在魚肉中,而台灣異形吸蟲之囊幼則主要在鰓中。囊幼被終宿主食人後,在小腸脫囊,經7--10天即可發育為成蟲。台灣異形吸蟲之成蟲大小約為0.36X0.18mm ,其特徵為口吸盤有1~2圈的棘圍繞,其囊幼亦可以看到口吸盤周圍的棘,當排泄囊在適當的位
外旋棘口吸蟲成蟲寄生於鳥類或哺乳動物的腸管,本省也曾有人體寄生的報告,事實上世界上此蟲的第一個人體寄生病例就是在本省發現的。此蟲體長7~1lmm,其特徵為口吸盤附近由37支頭棘形成一個頭冠,故名棘口吸蟲。兩個睪丸呈橢圓形或稍呈瓣狀,前後排列,卵巢則在睪丸的前方。蟲卵隨糞便排入水中發育,孵化出的毛幼侵入第一中間宿主螺類,經胞幼、雷幼之發育而產生尾幼。尾幼侵入同一隻螺或其他種類的螺、雙殼貝類、蝌蚪、魚類等形成囊幼。帶有囊幼的第二中間宿主被終宿主食人後在小腸脫囊,經過約兩週後發育為成蟲。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