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是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突鼻,故稱「鵝鑾鼻」。

 

  燈塔興建的導因是美國商船羅發號沉船事件,因此英美要求建塔,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特聘英國技師於此興建燈塔,初建時經常遭受當地原住民侵擾,故塔基築有炮台,圍牆上開鑿槍眼,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建成後曾派武裝士兵守衛,是世界少見的武裝燈塔。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砲,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置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於民國18(1929)定為台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並於光復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台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嗣因臺灣割讓日本,清軍撤離時曾把燈塔炸燬,後於光緒24年重建,二次大戰時因其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光復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為環台燈塔中最雄偉的一座,並有「東亞之光」的榮稱,已於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公園內有豐富的動植物,植物約240種如象牙樹、黃槿、海檸檬、林投等熱帶海岸樹種、還有那蔓性灌木、藤本如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崖爬藤等種類。更可見到烏頭翁、樹鵲及那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另外,每年9(農曆白露前後)都有大批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鳥過境,其場面壯觀值得守候觀賞。

 

在鵝鑾鼻燈塔西北側並有學者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先陶文化史前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使用陶器,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集為主。後續又於民國90年挖掘到三千八百年前的石棺、陶片、稻穀印痕,也證明了台灣很久前即有栽種稻米的證據。

 

       鵝鑾鼻公園佔地59公頃,因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而園內豐富的動植物是本區的特色之一,每年的九月紅尾伯勞鳥群飛過境,場面壯觀,常吸引大批愛鳥人士前來欣賞。此外,園內所發現先陶文化的史前遺址,亦將作有系統的展覽,旅客至此,又多了一項參觀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小美 的頭像
    鄭小美

    創世紀活動企劃中心

    鄭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