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古城
恆春古稱「瑯嶠」,「瑯嶠」之名,是排灣族語的音譯,文獻最早見於荷蘭史料。「瑯嶠」的字義有好幾種說法:一為「蘭花」,意指恆春是蘭花城、二是老地名「Bujaujau」,則是指「鯊魚」,三則指「瑯嶠」為「琉球」一詞的音轉。這幾種說法,皆與史料所載當年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環境不謀而合,如當時恆春一帶原有遍地的蝴蝶蘭、恆春海域是鯨魚棲息的場所、及從歷史上瑯嶠的風俗習慣、文化不同於後來的平埔族,而有瑯嶠族曾經自沖繩漂流過海,來到恆春半島之說,不管真相如何,這幾種說法,都描繪出恆春多彩多姿的自然文化景觀。
●清同治年間因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大軍侵略,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牆,防止敵人來侵,並在瑯嶠設縣,是屏東最早的縣治。沈葆楨見此地四季如春,因此改名為「恆春」。
●日據末期,恆春地方改隸高雄州,稱恆春郡 。
●民國三十九年政府遷臺,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改稱恆春鎮,屬屏東縣轄。
二級古蹟─恆春古城
恆春鎮座落在中央山脈餘脈與恆春西台地,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城門為定界,鎮外人家到鎮上辦事,就猶如我們所看到的古裝片一樣,稱為「入城」。恆春古城是目前全省保存較完整的,巳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恆春建城主因在於國防,城址是由素習勘輿的劉璈所選定,擇定猴洞,在風水之說上,自有其原理。恆春地形上屬於中央山脈之尾閭,巍巍山勢一下恆春,高度僅約五、六百公尺;山鑾層層跌落至三台山前,豁然開朗,收勢為平台,次高的龍鑾山、虎頭山居左右為護衛。西屏山,如一字平案,使水流曲折又可藏風,無怪乎選此為縣址。而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保護縣城的四靈,在恆春縣志中有記載:「三台山,豁然開朗....即縣城之玄武也」、「龍鑾山,在縣城南六里,堪輿家以為縣城青龍,居左,虎頭山、堪輿家以為縣城白虎,居右」、「由三台北行六、七里,曰虎頭山,崒嵂如踞,直對北門,為縣城朱雀」。縣城的四周巳有四靈的庇佑,獨西北仍有間隙,於是將遠處的龜山作為屏障,而猴洞山則為龍脈。恆春古城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選定城址後,委由各縣仕紳建造,於光緒五年七月十五日峻工。
東門位於恆春往滿州200縣道上,城門、城牆、砲台及砲孔都保存得相當完整,遊客可登上城牆漫步,遠眺三台山,也是恆春古城最佳拍照地點。
北門原為古城正門,進恆春鎮後走西門路轉中正路,仔細看路標左轉即可發現北門,城牆整修完成後可連接至東門,可遙想當時城門舊觀。
南門最容易發現,進恆春鎮後往墾丁方線前進,過恆春警察局不遠即可發現南門圓環,因城市改建週遭城牆都已拆除,為恆春鎮內重要交通輻輳地。
西門位於西門路、中山路、中正路交叉路口附近,中山路恆春老街上,昔日為恆春商區,目前只剩下一小截城垛及門洞,融入現代建築之中。
城周長880丈,有東西南北四門,但因居住環境改變,城牆多巳破壞,只留四個城門尚屬完整。而位於西門的福德路,是恆春著名的檳榔街,巳有百餘年的歷史;吃檳榔是恆春人的風俗習慣,它不僅是恆春人的口香糖,也是婚禮、宴客、祭祀等場合所使用的上品。
恆春城的地理風水
恆春建城主因在於國防,城址是由素習勘輿的劉璈所選定,擇定猴洞,在風水之說上,自有其原理。恆春地形上屬於中央山脈之尾閭,巍巍山勢一下恆春,高度僅約五、六百公尺;山鑾層層跌落至三台山前,豁然開朗,收勢為平台,次高的龍鑾山、虎頭山居左右為護衛。西屏山,如一字平案,使水流曲折又可藏風,無怪乎選此為縣址。
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保護縣城的四靈,在恆春縣誌中有記載:「三台山,豁然開朗....即縣城之玄武也」、「龍鑾山,在縣城南六里,堪輿家以為縣城青龍,居左,虎頭山、堪輿家以為縣城白虎,居右」、「由三台北行六、七里,曰虎頭山,崒嵂如踞,直對北門,為縣城朱雀」。縣城的四周巳有四靈的庇佑,獨西北仍有間隙,於是將遠處的龜山作為屏障,而猴洞山則為龍脈。
恆春古城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選定城址後,委由各縣仕紳建造,於光緒五年七月十五日峻工。城周長880丈,有東西南北四門,但因居住環境改變,城牆多巳破壞,只留四個城門尚屬完整。而位於西門的福德路,是恆春著名的檳榔街,巳有百餘年的歷史;吃檳榔是恆春人的風俗習慣,它不僅是恆春人的口香糖,也是婚禮、宴客、祭祀等場合所使用的上品。
牡丹社事件
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琉球群島上的一群人,赴那霸朝貢途中,遇到海難,上岸被牡丹鄉高士佛社(高士村)的原住民傷害,生還者向日本政府求援,原本就想掠奪台灣豐富資源的日本,因此趁機於同治10年發動戰爭,史稱「牡丹社事件」。 征台的計劃,日本人分三路進行,一方面與當時的清廷交涉,一方面派學生偽裝成鳥類、植物學等專家,以考察的身分為掩護,來勘察台灣的民情風俗,另外,日本人還封李讓禮特別的官爵,借重他在恆春的聲望,和對當地地形的了解,擔任攻打恆春的顧問。 在摸清恆春後,日本於同治12年發動戰爭,分別從石門隘口等地進攻,但因為石門隘口是一個天然隘口,山勢落差約3000公尺,原住民居高臨下,以致日軍傷亡慘重,日軍不甘心,凡是攻下的村莊都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手段,逢村就放火燒,見人就砍,使原住民犧牲不少。 戰爭期間,日本人因擔心傷亡嚴重,加上天氣炎熱,日兵水土不服,生病人數激增,使日本急於結束這場戰爭,於是日本人依舊靠外交力量與清廷交涉,更不斷對清廷施壓,最後迫使迂腐的清廷定下賠償和承認琉球為日本所有的不平等條約。 由於牡丹社事件的爆發,使清廷開發後山(今花東地區),制訂開山撫番政策,重視南台灣的防禦工事,沈葆禎也奏請朝廷於恆春築城,除了築城外,牡丹事件還意外的讓恆春增加了有一座燈塔的新地名--鵝鸞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