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廟口
基隆—這個港都山城,讓人聯想到山與海、港與樹,加上沿坡而建的房屋,景觀極具特色,但基隆最具代表性,也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非基隆廟口莫屬了。
基隆廟口是聞名全省的小吃市集,也是台灣小吃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廟口區有許多不同且各具特色的小吃,不但滋味獨特,而且經營得法,使得基隆廟口的小吃聲名遠播,令許多在地或外地的食客流連忘返。
「廟口」因位於俗稱「聖王廟」的「奠濟宮」前而得名。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為福建漳州籍先民為紀念來台開墾的先祖而建的,香火鼎盛,此廟也是漳州人所喜愛的北管樂社-「得意堂」的所在地。
所謂的廟口區是指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仁三路的攤位早於日據時代就流傳下來了,歷史較悠久,別具地方風味的蚵仔煎、天婦羅、肉庚、豆簽庚、鼎邊銼等均集中於此。經過數十年的演變,不僅每個攤位都有按順序編號,且有統一的招牌,有統一的規劃管理。由於仁三路只有約五十公尺的長度,面積狹窄,為紓解擁擠的人群,於是攤位逐步發展至愛四路,例如:紅燒鰻魚庚、甜酒釀元宵、紀原汁豬腳大王等攤均集中在此。
在三、四百公尺的街道上,聚集了百餘個攤位的廟口小吃街,已成了基隆的代名詞,各攤老闆均以傳統手藝、獨特風味來招徠顧客,這正是基隆小吃攤種類繁多而聞名全省的主因。廟口小吃攤也使得基隆市別具觀光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廟口歷史
大家都來過廟口,但你可曾注意過奠濟宮奉祀的主神是誰嗎?這座古廟可是有著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呢!他的歷史要從清光緒元年說起喔,一開始,基隆的先民從福建漳州到此地時,為了要奉祀原來故鄉的開漳聖王,就在外木山先蓋一間小廟,後來才在基隆人的募捐和板橋林家花園的主人---林本源家族捐地之下,在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廟口現址蓋成莊嚴壯觀的奠濟宮,哇!這樣一追溯下來才知道原來板橋林家和基隆竟有著如此的淵源,他們都來自福建漳州,在這裡奉祭祖先---開漳聖王陳元光。
你能想像嗎?現在繁榮的廟口,再過去這一百二十年當中經過了兩次戰禍,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台灣同胞憤而抵抗,而奠濟宮內置有水雷,卻不知為何爆炸了,使得奠濟宮遭到毀壞,隨即重新整修,而後又有蟻害,再度整修,將原來就在右後方的清甯宮(港口貿易商、漁民奉祀水仙尊王--大禹的小廟,面向愛四路)合併為一。再來就是二次大戰戰火無情的催殘了,台灣受到猛烈的轟炸,基隆也不例外,於是奠濟宮又再一次重創,且歷經風雨的侵襲,已然殘破不堪,戰後又重建,才有我們所看到的現貌,雄偉氣派,看到這裡,你會不會也覺得,以前到廟口竟然沒有好好地進到奠濟宮內參觀,感染一下它獨有的歷史感!而最近一次的整建是在民國86年配合基隆文藝季的活動將廟埕拓寬,並於廟埕前一牌樓。嶄新的建築景觀再次呈現出雨港的生命力。
傳說中的聖王是唐朝的武進士,彌平閩粵邊境之亂事並奏請朝廷建置漳州,擔任刺史,政績卓著,其死後被後奉為地方上之守護神,奉祀至今,香火綿延不斷,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也就是開漳聖王生,都有盛大的祭典喔!
建築
奠濟宮為基隆市區最大型的廟宇,我們可由入廟的階梯數多寡來分辨廟宇的大小以及參禮神祈地位的高低。開漳聖王在一般民間信仰的道教神民排行上並不很高,但是在漳州移民心中的地位卻是至高無上的。因此基隆以”七階” 大廟來供奉聖王,所以也稱奠濟宮為”聖王宮廟”。
奠濟宮廟門旁有鏤石雕刻,手工細膩,人物生動,鏤石上刻有蟹、貝等海底生物的浮雕,充分顯示基隆先民靠海維生的特色。進入三川門前,右側的廟壁刻著一個古代戰士,右手執「旗」,左手執「球」,左側的廟壁則有另一個古代戰士手持古兵器「戢」雨指揮部隊的敲打器具「罄」,這事先人取「旗球戢罄」的諧音來「祈求吉慶」之意,相當有趣喔!
基隆廟口一直是基隆地方上的精華地段,因為這一座古廟而興起一整個地段的繁榮,廟口的興盛它的功勞實在非同小可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