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老街
每個地方,都會有最熱鬧的商業區。哪裡有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哪裡就有人聚集。一個聚落的發展、也正因著人性的需求,而自然開始。
本鄉有兩個跟「湖口」相關的地名,指不過本地人為他們冠上了「新」與「舊」的稱呼。這兩個彼此相對的名字,一個是「新湖口」,另一個就叫「老湖口」。
曾經風光的老湖口
「老湖口」其實曾有過新興的繁華時期。在不甚久遠的某個年代,他曾以整 排氣勢連貫的拱圈牌樓,和外牆上精緻雕琢的立面,吸引眾人注意;方圓百里的附近居民,都會專程來這裡走動走動,購買日常用品。當時熱鬧的景象,似乎還存留在跟它一同走過耆老心中。「那個時候,我們還很小,喜歡一家一家去瞧瞧,看看到底賣些什麼。」沈萬鐘先生如此回憶。
沈先生住在新湖口,現年已有七十三歲了,他小時候原本住在老湖口,直到民國十八年(昭和四年)左右,全家才搬到新湖口來,在這裡開了一家雜貨店,之後就一直住在新湖口,至今好幾十年了。「我父親以前在老街上開了一家布行,現在招牌還在,叫『合成』」沈先生坐在自己的雜貨鋪前,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忙著解釋。「民國十八年我搬過來以後,除了繼承父親的本行賣布,也兼賣其他的東西。」
除了布店之外,民國初年,還有好一些商家聚集在老街上,「有賣糖的、有賣糕餅的、賣茶葉的、賣雜糧的、還有開西藥、中藥行的,也有一兩家中醫師在這裡開業。」吳永全先生徐徐地說。民前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出生的他,還記得許多事,答起問題來一點也不含糊。「我父親本身是做花生油的,不過生意不太好,就收起來不做了,回去種田。」吳先生接著說:「當時,父親也在老街上開店。父親做油時,我才上小學而已。」時間,在民國十年前後。
後來老湖口的商業逐漸鼎盛起來了,與其命運牽連的歷史線,則必須上溯到某個久遠的年代……
先民的汗水在老湖口滴下
老湖口的發達其來有自。仔細來說,今湖口、湖鏡兩村,即以往「大湖口」地區。居民多是廣東陸豐人,每個姓氏宗族,各有其落腳所在。
原來在兩百多年前,自內陸渡台的祖先們,陸續來到竹塹地方從事開墾,子民們翻山越嶺,一路披荊斬棘,後來在靠山一帶聚攏起來,建立村莊。
當時山窩遍佈的湖口地區,原本是平埔族的屯墾地,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時,廣東惠州陸豐人羅宏陞、徐翼鵬、陳乾興、彭朝達、葉韶任等人,來到湖口地方墾耕,隨後大批鄉親也一同前來,在地勢不高的台地上遂形成許多散村。之後有一些人進入山區開墾,因而山區一帶也有農作物收成;而老湖口的位置正好處於山區和台地中間,自然就成了貨物的集散所在,人們漸漸在此聚集。有些初來的移民會暫時落腳於此,一部份人再次地往楊梅、中壢一帶墾拓。本鄉大湖口地區,因此定下了初步規模。
這樣的規模,為後來老湖口的發展,撒下了第一粒種子。
鐵路走向老湖口
一個地方能獲得發展,莫不根植於某個有利條件。
一條通暢的河流,一個寬闊的海港,甚至是一個文化特色的存在,都能使一片原本平淡的鄉野,一躍成為繁華的進步城鎮。
老湖口的發達,及整排紅磚拱屋,也有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原本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時,劉銘傳來臺主持政務,陸續推動了幾項公共政策,其中興建鐵路一項,老湖口的命運線,有過短暫交會。
當時鐵路路線僅限於基隆到新竹一段,工程自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鐵道才舖設到老湖口,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正式完工通車。
「那時這裡仍是荒地一片,沒幾棟屋舍。」幾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指著現在的老街這樣說。
火車站設立之後,老湖口馬上受到四方注目,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
鐵路設計之初,一般稱車站為「火車站房」。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與新竹之間,平均每天載客量為四百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花錢坐火車,仍是不容易的事。等到風氣漸開之後,乘坐火車的人數逐漸增加,車站附近便開始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潮,人進人 出,好不熱鬧。
直到日據時代,人們口中的「湖口驛」,已帶來了不少行人旅客,不但營運開始步入軌道,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因著人潮的聚攏,有些商販特地來此做生意,買賣十分盛行。此時的「湖口驛」附近的周邊區域,除了具有交通方便的好處之外,行人的來往,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
一個新興市街的形成
賣布的、賣糖的、做糕餅的、躉售雜糧 、南北貨的‥‥‥應有盡有,熱鬧的很。這裡,是湖口老街。一個新興的市集,正要開始形成。
老街的鼎盛時期
老街上聚集了愈來愈多商家之後,附近居民都會專程來此購買日常用品,久而久之,老湖口漸漸發展成一個重要的商業區,凝集了無數的買客與賣客。
「那時我父親的布行雇了兩個工人,因為家裡也賣棉被,所以需要雇工人來打棉。」住在新湖口的沈萬鍾先生,對父親的執業情形,還保有深刻的記憶。「棉花多是從美國進口的,工人們必須拿牛筋在棉花上彈,把棉花打鬆,等到棉花成形了,再在棉上逢布拉線,用熨斗熨過,一條棉被就這樣做成了。」一條棉被的製作完成,所需的人力其實不多,當時街上的店家,多半是小本經營,專做零售生意。「那個時候,新竹城隍廟附近很熱鬧,許多大商行都開在那裡,我們家的貨源大多是那裡來的。」沈先生緊接著解釋家中貨源來由,「那時新竹城隍廟的批發商,會來老湖口走動走動,看看這裡的商人需要些什麼,之後他們會用卡車,從以前的縱貫線舊道運過來。」除了新竹市之外,有沒有更遠的給貨點呢?「也有聽說,有人去台北批貨的。」沈先生補充說。
當時街上的店家,由於尚未發展出大規模的經營形態,因此腹地不廣,除了本鄉居民前來光顧之外,新豐和富岡的住民,也會特來此地添購物品。相較之下,那時候的新埔,已發展出成熟的商業區,不少湖口人還必須去那裡買東西。「當時大夥兒都做小本的零售生意,說實在的,多數人的生意並不很好,勉強還過得去。」這樣的零售形態維持了不久,也因著某項因素,而宣告結束。
來來來,來湖口老街
這一條寬闊新穎的市街,在多家商戶遷居於此之後,確實為老湖口帶來了發展的潛力。
那麼,是哪些商人來到此地,開創一片天呢?
仔細研究老湖口的地緣關係,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在百年以前,戴姓家族離「大湖口火車票房」其實不遠,「我們戴家人以前在湖口老街,也有好幾間店舖的,」現任較於湖口國小的戴主任,對於自己的宗族歷史,也有幾番了解,「以前老火車站斜對面的那家雜貨店,號稱是全老湖口最大的雜貨店,」戴主任口中的戴姓雜貨店,店號是「萬勝行」,至今同樣的地點,則換成一家現代化的超級商店。「除萬勝行以外,戴家還開了義信行、義勝行,和一家老酒店。」
另外,老街也留有吳家人的蹤跡。與三元宮和天主堂同一邊的那半條老街,至今仍被稱作「吳半街」,「當時我們吳家人有很多來這裡開店,由於都集中在這一半邊,所以就被叫作吳半街。」幾位吳家的耆老這麼說。當初約有四戶吳家來到此地。
至於葉家人,多聚集在通往湖口國小的那條街上。這條街在八十多年前「新街」落成之後,被稱為「老街」。觀其房屋樣式,外牆以土角磚砌成,屋內雕樑畫棟,在當時顯然是大戶人家才蓋得起。據說以前葉家出了幾位文人,才華洋溢者不在少數,至於他們是否在老街做生意,則不得而知。
不過,至今老街上最多的居民是羅姓。在清朝移墾時代,羅家即是老湖口的大地主,民初時候,四方商人多向羅家租地,隨即蓋屋開店,一家家的紅磚屋就這麼蓋起來,成就了這條老街。
其他姓氏的人家,也有許多聚集於此,開業做生意。他們大多數從本鄉其他地方搬過來,甚至有竹北、新埔的商人搬過來,此外也有閩南人來此開業。光復後,一些老兵被派至老湖口附近的軍營,他們退休後,就在老街上找個落腳地住了下來,直至民國八十四年的今天,老街街區約有十幾戶的外省人定居。至今老兵們分散在本鄉各處。
時間拉回到大正初年。當時熱鬧的老湖口,直為四方的百業商人,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農人商人齊打拼
本鄉的土壤較為貧瘠,山窩處的平原地帶,多是酸性的紅色土壤,並不適於耕作。不過由於本地人的辛勤努力,稻穀和茶葉的收穫仍然有成,不但可以自給,還有剩餘可供外地。
「那時候做農事很辛苦的。」吳永全先生很是欽佩地說,「等到茶葉收成,農人們篩選出好的茶菁之後,還必須想想挑到哪邊賣,會比較賣得出去。」早期臺灣南北的生活習慣,有著些許差距。北部人品茗風氣較盛,南部卻還未發展出喝茶的習慣,所以本鄉茶農多以北部為買賣據點,到南部做生意的人很少。
當時新埔地方已是相當熱鬧,許多本鄉居民,尤其是波羅汶一帶的農人,會挑著一根扁擔,越過山頂埔山頭,來去新埔之間做買賣。
近處如新埔,那麼遠處又如何?「當時有些茶農,會挑著擔子,花個半天的時間,一路走到台北去賣。」吳永全說,「那時台北的大稻埕,是個相當繁華的商業區,有許多外國人開的茶行,茶農們一路從湖口走去,就把茶葉挑到那裡去,賣給大稻埕的商行。」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的大稻埕,可說是商業興盛的大商埠。那時許多人都到大稻埕,蹲到迪化街一帶的亭子腳檢茶葉。
雖說此地有鐵路經過的好處,一般人顯然是不隨便坐的。日據時期好一點的工資,約每個月三十塊錢左右,而一趟從湖口做到台北的火車,就要花上一塊錢了,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工資。因此茶農們辛苦地走動雙腳,一路上台北,是有其背後原因的。
在商業鼎盛老街周圍,多數人還是過著務農生活。在商業與農人們各司其職、各盡其志之下,老湖口漸漸展露光芒,湖口老街也因而成了一顆新星。
街街相連的湖口老街區
民國三年(大正三年)開始建構的「老街」,當時可是大湖口地區的一大盛事,不但商家們有所期待,旅人們對它注目有加,附近居民也對它十分好奇。事實上,在老街興建之前,前後兩端區域,就以有幾條民街先存在了。他們的建蓋年代,據現在的老街居民表示,在民國前就已經有了,建蓋日期和老街差不多。「老街」落成之後,整個車站區顯得更加氣勢不凡,市容煥然一新。當時居民們為了區別起見,就以「新街」稱呼現在的老街,其他兩條較早存在的民街,分別被稱為「老街」與「橫街」(如圖所示),只是「新街」在經過幾百年的風霜之後,人們也不得不向時間低頭,幫它換個相稱的名字了。「新街」一路走向「老街」的歷程,迄今有八十餘載。
新街之前有「老街」
當時被稱為「老街」的民街,現在位於湖口村境內,居民大都姓「葉」。這條街上的民厝,多為一樓磚造平房,其中有兩間古厝,內外皆經雕琢,外牆上有白色書卷雕飾,內部橫樑上則有龍鳳木雕,外牆用較大型的清水磚堆砌而成,其雕樑燕尾相當華美。論其建築式樣,顯得它的年代應該較現在的老街還要早,據說這裡以前住的是葉姓人家,曾出過教書人及本鄉文人葉漢卿,一處書香門第的搖籃,現在後代子孫則已經搬走。
廟口橫街好地段
至於「橫街」,則多數為姓「周」的人家。這條街上有一所「仁安中醫診所」,老板周先生表示,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從長崗嶺搬遷過來的,即現在的長嶺村,那麼當初他們為什麼要搬過來呢?
「我的祖父原本在長嵿村開中藥店舖,生意還算不錯,」老板周先生娓娓道來,「後來老街這裡的人比較多,我們家族就一起協議,到這裡蓋房子開業做生意,」觀看橫街上的房舍,以「周永興」和「周預興」做為店號的古厝,其房舍式樣保持得最為完整。「剛開始我父親是做碾米生意的,後來因為生意不好,就收起來,改開雜貨店,之後一連做了幾種生意,都不是很理想。」
顯然生意的挫敗並沒有擊敗周先生一家人,「後來我父親是考中醫特考,結果考上了,他就在民國三十年左右開了這家中醫診所,到現在算算,應該有一百多年了。」既然是民國三十多年才開的店,怎麼會有一百多年之久?「其實在我祖父那個時代,就開始做這一行了,祖父傳給我父親,我父親在傳給我,我後來又傳給了我的兒子,一直到現在,應該是一百多年了。」原來周先生的祖父在一百多年前,就在長崗嶺執業了,「多虧先祖的福氣,我們現在的生意還不錯,」周先生心存感激,「祖父和家父在當時都有不錯的名聲,就這樣傳來傳去的,很多很遠地方的人,多跑來給他們看病。」
至於「橫街」的建蓋日期,周先生對自己的說法相當肯定,「我是民國七年生的。父親曾說,我們周家人把房子蓋好的第二年,我就出生了,所以這條街應該是民國六年左右蓋的,跟『老街』蓋了時間差不多。」他口中的老街,即現在的「湖口老街」。
接近三元宮廟口的「橫街」,確實是個做生意的好地點,因此長崗嶺的周姓商人,才會被吸引過來開業。很顯然地,車站在老湖口的設立,的確將四面八方的商人給聚攏了過來。繁華一時的老湖口,也就是在車站的存與離之間,嚐盡了幕起幕落的滋味。
附近舊街
這條街的房厝也已經很古舊了,範圍是今湖鏡村二一二號到二三七號一帶。這裡有一些小型工廠,也有人家從事家庭代工。後段的屋舍幾乎都以改建,古式房子僅存一、兩棟,前段靠天主堂位置的古厝則較為整齊連續,不過多以殘破不堪,有些房子顯然因無人居住而乏人整理。
這裡的古厝和老街房子有些差異。靠近天主堂的這排屋舍,屋頂較為低矮,亭子腳也狹窄多了,大多是平樑柱式,跟老街的高挑屋頂、寬闊的亭子腳,和拱形牌樓式建築,有著極大的差異。據此間居民的說法,這條街的房子,和老街建蓋的日期差不多,不過確實的答案,仍有待考證。
民國初年,這裡是否開設店家,則不得而知。
「這裡的景象變太多啦!」一位住在這條街上的羅太太表示,「以前在天主堂還沒有蓋起來的時候,原來式一個大榕樹在那裡的,我們這條街上的小孩子,很喜歡到那棵大榕樹底下玩,玩些小遊戲,還跑跑跳跳的!」民國三十五年出生的羅太太,對原來的大榕樹,有著依依的懷戀。「現在沒有啦!小朋友們要去那裡捉迷藏?」
問她有沒有看過老火車站的遺跡?「一直有棵大榕樹在那裡,只有這樣。只是我常聽老人家說,那裡曾經是火車站。」火車站的故景,顯然羅太太並無緣親見。
佇立二十八年的天主堂
因著愛而存在,是天主堂在老湖口出現的原因。
在縱貫線道與中正路交叉口,往湖鏡村方向一望,可看見一幢建物,其十字尖頂直指天際,這座略高於一般平地的建物,即老湖口天主堂所在。
「一九五三年,陶神父在老湖口設立小小的圖書館,一年後,才在老街上買了幾棟民宅傳教。」任駐新湖口天主堂的蔣修女,對老湖口天主堂的歷史,有著相當透徹的了解。「後來因為教友已達兩百人,一九六五年滿神父才買下了目前的地方,開始建築現在的教堂住所。」
根據蔣修女的說法,首先派到這裡的神職人員,是義大利籍的陶神父,之後有六、七位神父先後管理此地的傳教活動,他們都是義大利籍。
「當時一般人的生活狀況,非常清苦。」蔣修女說。
在物資缺乏的四、五○年代,老湖口街區的居民,生活並不富裕。「我記得以前小的時候,都跟著大家一起排隊領麵粉,那時候窮啊!傳教士會帶來很多東西,像麵粉、衣服、奶粉、鉛筆文具啊!大家都排隊去領。」現任湖鏡村村長的羅美搖先生,說著說著還笑了起來。看到了居民的窮困,擁有救世熱枕的教士們,很快地有所行動。「那時候,我們發起過幾次救助貧困的活動,民眾都很樂意接受,從未排斥過。」蔣修女如此說道。至於這些救濟品從何而來的呢?「都是從美國來的。」她說。
除了提供物資幫助之外,天主堂也給予居民許多精神慰藉。「我們每個星期日都會舉行主日彌撒,居民教友都很熱心參加,教友達到兩百多人。」修女說道,「我記得小時候,傳教士教我們背經文,背得好的小朋友,就能拿到一張點卷,滿幾點就可以兌換獎品,有鉛筆……」吳永全先生的公子說得興味盎然,臉上不禁流露出童稚之情。
必須面對現實的大人,和無憂天真的小孩子,天主堂一一陪他們走過。而今長成的大人,回想起當年那個浪漫傻小子,幾乎忍不住都要噗哧一笑。
老街的另一頭,則是歷史久遠的三元宮。在人人力爭上游、努力打拼的當時,宗教的慰藉是不可缺的精神食糧。一個是傳統的東方信仰,一個是西方的宗教文化,當東方碰到西方,之間會有所衝突嗎?「我們從未發生衝突,是彼此尊重的,三元宮同樣為地方提供了撫慰的力量。」蔣修女非常客觀地說。顯然居民們愛好和樂的天性,包容了諸多異質文化的存在,大家就像好鄰居一樣,共同在老街生活。
民國八十二年,老湖口天主堂關閉,停止一切的教務活動,目前呈無人居住狀態。仔細觀看老天主堂的外表,其抬高地基的設計、紅色的莊嚴大門、兩排昇高的樓梯、拔尖十字架的宗教特徵,比起老街屋舍的和洋混合風格,有著全然不同的趣味。據蔣修女表示,這座天主堂是由一位義籍的司修士所設計。由於位在兩條路的當頭,老天主堂儼然一座代表老湖口的地標。
其實在更早的年代,老湖口有的更明顯的地標,佇立在同樣的地方三十六年之久。「以前的老湖口車站,就在天主堂那裡。」好幾位住在此地的老人家,異口同聲地說。
民國十八年車站遷離老湖口之後,此地就荒廢了許久。這期間,一棵大榕樹長在這裡,大家都來玩耍乘涼,直到三十六年之後,天主堂進駐此地,才真正湮滅了老車站的痕跡。天主堂在老湖口生活了二十八年之後,如今也已無人使用。
空蕩的宗教建築,如今成了老湖口的地標之一。就像在遙遠的那個年代,車站曾是這裡的地標一樣。
走看湖口老街
走一趟湖口老街,懷舊之情油然而生,至於街屋內部,則如多數長形店屋一樣,有好幾院落的進深,這種設計是為了因應住宅與店舖的混用。在臺灣所剩無幾的傳統長形店屋中,湖口老街可說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古市街,但在商業的快速發展下,這幾條僅存的長形街屋,很可能遭到拆建的命運,湖口老街的未來,則尚不可知。走過湖口老街一遭,記憶中的老照片,可不要將它忘記。
一磚一瓦搭起來
靠近天主堂的附近街屋,多為一層樓的低矮建築,裝飾的部份好少。當初這裡是最接近老火車站的地點。而靠近三元宮的紅磚屋舍,則多為二層雕琢牌樓。兩處風格如此不同,頗耐人尋味。
老街為何蓋得如此整齊,此地人是有不同看法。「當時這是通往火車站的要道,日本政府覺得必須蓋得整齊,所以有一些建築上的限制。」吳元榮先生有此一說。
回頭看看湖口老街,長約三百公尺的街道,寬闊的亭子腳,顯示出特有的大方氣派。「以前的人打算彼此合作的時候,都只憑一張嘴,一切就說定了,哪裡有什麼契約書?」羅仁濟先生說道。老街附近的大部份地,都是羅姓地主的,「當初商人們要來這裡租地蓋房子,都是口說為憑,交多少租金全憑信用。」至於日方政府的政策,是否影響了老街的建蓋過程,羅先生則表示,一切都是由商人們自行協議,日人並未多加干涉。
論及老街屋舍的建築師及建材來源,則留有更大的謎團。
「日據初期,山崎一帶出現許多磚窯,老街的磚,會不會是從那裡運來的?」住在新湖口的沈萬鐘先生,表示了這樣的疑問。「曾經家中長輩說過,老街的磚是從台北運過來的,木樑則是由福州過來的,就是福州杉嘛!」吳元榮先生肯定地說。民國五、六○年代,湖口地區出現了許多磚窯,「在湖鏡村與波羅村一帶,有許多磚窯廠。由於湖口尚有紅土,所以這裡的磚窯廠就在附近山區的土做為磚塊來源,」湖口鄉圖書館周宗德,小時曾在磚窯做過工,對於本鄉磚窯歷史頗知一二。「不過湖口地區多數地方都是黃土,泥沙卵石多,不是做磚的料,所以過了幾年之後,磚窯廠就一個個關閉了,」周館長略帶嘆息地說。直到今日,本鄉的磚多來自桃園、苗栗一帶,此間已無磚窯存在。而本鄉早期並無磚窯廠存在的記載,所以湖口老街大量的磚源,應該自他處運來的可能性比較大。
至於建築師的背景,據本鄉建築匠阿旺師說,老街的建築式樣較為特殊,屬於羅馬巴洛克樣式。他認為民國三年(大正三年)建蓋老街的人,應是比他早兩、三代的湖口傳統匠師,「在我那一代的學徒過程中,很多人都到艋舺、北港一帶觀摩,順便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術。」本名徐添旺的阿旺師,除了在本鄉拜師學藝之外,還很認真地觀察各地的建築風格,「那些剪黏、雕塑都是很花工夫的,現代人一般都不講究這些了,」阿旺師說,「雕花色彩不退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的匠師,多將生石灰與黑糖一起攪拌,再加入松仁,就會持久不掉色。」至今在老街上,許多雕花部份早已脫落,但是曾經附著的顏色,仍隱約可見。
有人猜想,這些建築師傅到外地觀摩學習之後,再回到蓋老街的房子。日據時期,許多日本建築師身受西洋教育,把西方建築風格帶到臺灣來。本地的師父在耳濡目染之餘,也起而仿效,因而造成了屋身閩南式,而立面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潮。觀察湖口老街的樣式,眾人的推斷,有其道理所在。
老街的內部格局
現在的老街街屋,幾乎每一戶都經過改建,保持原貌者可說是無。不過走進老街的任一屋舍,仍可感受到沁涼的空氣包圍在四周,但因每棟街屋壁壁相連,光線不易透射進來,因此屋內光線都顯得略微沉暗。
幾戶人家的屋內,有兩道光束射進,抬頭一看,原來是屋頂上開了兩個天窗,老遠從屋外觀看,即可見到兩個白晃晃的長方光影。這樣的設計,想必對於光線不足的問題,提供了另一個變通之法。空氣與光線的不足現象,是因為老街街屋就是朝店面住宅設計,因此和傳統的客家聚落建築又些許不同。
以下僅依現場調查,對老街街屋格局做一概略介紹。
一﹑廳堂:供奉神位於大廳之中。民國初年老街商業交易鼎盛時,多數店家都在聽內做生意,一進大門,就是一個「眠櫃」,長七尺,寬二尺,高約三尺左右,大多為木製的。這的眠櫃作何用?又為何稱做「眠櫃」?
「以前的生意人,都會在眠櫃上鑽一個洞,用來放錢。至於要賣的東西,就放在眠櫃上方,其他的就放在櫃子裡。叫它作『眠櫃』,是因為晚上睡覺時,為預防小偷進來偷東西,店主通常叫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家中雇的工人去櫃子上睡,雇好要賣的東西,『眠櫃』的由來,可能是因為這樣吧!」住在新湖口的沈萬鐘先生這樣說。由於沈父曾在老街上開布店,因此沈先生對於「睡眠床」的小時經驗,仍記得相當清楚。
二﹑客廳:從廳堂進去,是一般的內客廳,幾張桌椅置於其中,另外還會擺一張大床。這張床的作用,可能是讓老人家在坐累之餘,能很方便地坐臥床上,小歇一會。
三﹑天井:天井可說是透空的小型庭院,多數人家都會在此種花養鳥。幾乎每戶人家都是一口井,有的自成一局,坐落在天井牆邊一隅,有的則成半圓形狀,難道,老街獨有「半圓井」乎?「我們這家的井啊,是跟隔壁共用的,」到隔壁去瞧瞧,果真也有一個半圓形的井,不偏不斜地坐落在牆邊,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大圓井。「以前鑽一口井要花上一筆錢,所以相鄰的兩戶人家會彼此商量,一起在共同牆上挖井,兩家共用。」本鄉傳統匠師徐添旺,曾修過不少老街上的房子,對井的淵源自有一番了解。
四﹑廚房:老街的傳統廚房,一般都有極寬敞的空間,通常會有一個大爐灶,灶旁邊則堆放預備的柴火,「以前還是大家族的時候,吃飯是很費神的一件事,一到吃飯時間,全部的人都是聚集在一起,加起來也有十幾個人喔!」吳振淵先生說,他還透露了一個客家習俗,「以前啊!客家婦女們,必須等全部男人吃完飯後,才能進去吃飯。」後來他也表示,現在這樣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了。男人、女人們都一起吃飯,不再有先後之分。
五﹑燃料間:廚房過去一處,即堆放燃料的地方。通常把柴火和捆綁的稻草收集回來後,就堆放在這裡,已備不時之需。
六﹑養雞養鴨的地方:在早些年代,一般人家都會養雞、鴨、鵝類等家禽,一想大快朵頤時,就能派上用場。
七﹑廁所:廁所通常都設在外面。
八﹑豬圈:房子最後面的地方,通常是豬圈的所在。
老街房舍的一樓內部格局
豬圈︰日據時期許多人家都會養豬,有些是留為自己食用, 有些人則拿來買 賣。光復後養豬人數漸漸減少。
畜舍︰每戶人家多以木板搭成籠舍養殖雞鴨,做為大快朵頤之用, 也有以磚塊搭成籠舍,面積通常有兩、三坪之大。
廁所︰廁所多設在後段,採光及通風頗佳。
廚房︰以往傳統社會中,偌大的廚房做為全家烹食場所, 顯得相當寬敞;除了各式廚具外,並置有一灶,角落處且堆放柴火燃料等;以往從天 井接過來的井水,是廚房用水的來源,今日則被自來水取代,引用井水的機會不多。
天井︰通常這裡會種些花草樹木,並且挖口井做為水源。有些人家 的井是半圓形的,乃因在以往的農業社會,鑿井需花上一筆費用,緊臨的兩戶人家因此商計, 共挖一井並各據一半,幫彼此節省了半筆費用。這也是老街半圓井存在的由來。
內廳︰這裡是內客廳,以往通常會擺上一張大床,並放置大圓桌和數 張坐椅,是大夥兒聊天休息的地方。爾後由於家庭形態的轉變,各戶皆因應 各自需要而改造內廳。
大廳︰民國初年,這裡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商家通常在店裡擺個眠櫃, 樣式各有不同,其上陳列商品,今日各戶人家則在此供奉祖先神位,仍以眠櫃做生意者, 以不可見。
亭仔角︰涼爽寬闊的亭仔角,是乘涼的好地方,今則多數充當停放汽車的地方。
《大湖口車站公園》
這兒曾經有幾間酒店,來往艋舺、竹塹的商旅與甫自新埔越過平岡的文人,三杯兩盞茶酒洗淨一路塵勞後,自此再拾前程。後來,掌握鐵軌的劉銘傳南來,擺下大湖口車站,讓茶、樟腦與米糧,北向遠洋。達洋的殖民者接踵而來,腰懸歐洲拱廊,起造嶄新的街道。殖民者離開時,鐵道早已走遠,滿街風華也未停留。幸好義大利的神父趕來,儘管風中只揚起幾載彌撒,卻留下聖母升天堂豐腴的靈糧。九四年春天,沿著相思樹林裡的石砌月台,我們許下清淨家園的願望。這兒有風、有山、有故事,碎石步道的花叢裡,有你、有我、有祖先的足印。
老街 羅烈師謹誌於九五上元
《天主堂》
老湖口天主堂現址就是過去大湖口車站的所在,也曾經是大榕樹的生長地,而如今這座建築物為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社區利用永續就業工程辦公室。並且還設立—大窩口文物館供民眾參觀了解,現場更有專業的導覽人員負責解說,是一個生活的寶庫。
《仁和步道》
仁和步道入口為寬敞的水泥道轉為石塊步道,沿途遺留有許多過去裝甲兵演練用的壕溝及碉堡,沿途綠意盎然。
《金獅寺步道》
金獅寺步道因緊臨名剎金獅寺而聞名,位於湖口村6鄰。昔日是新埔到湖口農產品運輸之重要古道,原為羊腸小徑,經水保局第一工程所於86年6月規劃成為一排排大圓石砌成的步道。此一步道特點為沿途除了夾道的原始林及竹林外,入口處尚有私人花園「中華文化城」供人免費參觀‧花園前的一大片野薑花沼澤地,每逢夏天一片花海清香撲鼻,令人如醉如痴。此外,該地尚保留豐富的生態環境,如螢火蟲棲息地等可供各界研究之用。
《金獅寺眺望台》
步道之景觀台更是欣賞風景最佳地點,每當晴空萬里,向北可透過廣的桃園台地而遠眺台灣海峽,金獅寺前更有滿坑滿谷的油桐樹,每逢春夏之交,滿樹繁花、如雪披被,非常壯觀。若時屆深秋滿山芒花一片雪白,隨風搖曳如浪拍岸,美不勝收。
《湖口珍貴老榕樹》
該樹位於湖口鄉湖南村2鄰,為三代同堂榕樹。巨榕首代已腐朽,僅留一公尺高片斷痕跡,從基部衍生相連八幹二代木。二代木裡有數幹因枝幹過長過垂而著地,從著地處又長出五棵三代木。樹形半圓,樹齡估計近兩百年,全家福樹冠共約1100平方公尺,生長極為旺盛的龐然族群。榕根結瘤盤錯地表,根根相連尤為壯觀,現該樹下設有水泥桌椅供往來新埔湖口越嶺古道健行遊客休息之處。
《采香步道》
為了紀念湖口鄉四大才子之一的十足先生張采香,而將此步道命名為采香道,站在步道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老榕樹的綿延壯闊,十分壯觀,同時也是由老榕樹通往老樟樹及親水休閒園區的便道。
《箕山露營區》
本露營園區已舉辦過不定時的社區烤肉及全縣兩百名童軍的示範露營活動,深獲各國中校長好評,社區居民也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百年大樟樹》
縣定古樹的大樟樹,樹齡有百年以上了枝幹的粗擴令人望而生畏,使人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大自然強韌的力量。
《漢卿步道》
外號葉歲的葉漢卿先生,是湖口鄉著名的書畫家,同時也是四大才子之一,所繪之畫風格與其為人個性相當,豪爽不拘而瀟灑流暢;此步道為紀念他而命名,步道的風格也同是深隧幽遠,出入瀟灑。
《驛站》
驛站過去為茶販挑茶到湖口販賣及牛隻休息站。
《祥湖步道》
該步道昔日為湖口村與祥喜村(現歸併湖口村)之居民往來於新埔必經之古道,位於湖口村22鄰,原來為一石階小徑,經水保局第一工程所於90年10月整修完成現為一觀音石所砌成,十分美麗的步道。步道造形古色古香行走其上頗令人有「思古幽情」的感覺,尤其是該步道兩傍夾道原始森林生長的十分茂盛,綠蔭遮天,雖至炎夏亦清涼如故,實為森林浴最佳去處,此為祥湖步道一大特色。
《湖口柑桔觀光果園》
湖口觀光果園位於湖口鄉東方的湖南村2鄰湖新路(竹十三線)路旁的坡地,靠近新埔九芎湖、南園(聯合報休閒中心) 、金獅寺、湖口老街並鄰近義民廟等風景名勝交通便利,停車方便,大型遊覽車可以暢通。園區佔地約25公頃,內有小河水流潺潺風景宜人,清新消暑,可遠眺遠山,環境清靜,與世無爭,綠野片地。適合全家同行,園內並有土雞大餐可盡情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