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角板山公園

 

【路程】

今日到復興鄉辦事, 偷閒至角板山公園重遊,於角板山公園附近停車,先至公園逛逛,俯瞰溪口台地,公園正下方為大漢溪上游,右前遠方為枕頭山,左下方兩層溪口台地,上層台地臨羅馬公路,以前來時溪水翠綠乾淨,今日因受颱風影響而呈灰綠色且水面漂浮著雜草樹枝,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前階梯口有石門水庫遊艇廣告「阿姆坪來回200元,石門水庫來回300元」。

由青年活動中心旁(H450m)下溪口吊橋觀光步道,沿路為石階,至青山亭叉路(H400m),左產業道路不知去向,右可至叉路VP1,續沿階梯往下,遇叉路,左可至霞雲自我挑戰營區,取右往溪口吊橋,至溪口吊橋叉路(H280m),此吊橋相當細長且優美,可邊走邊欣賞湖光景色,並可通溪口台地碼頭。

 

今日不過吊橋,取右走碎石山徑往環湖竹林步道,過小橋(H275m),左可至荒廢之五鳳台道場,取右上登神秘景觀步道,穿梭於竹林中,至森鄰水岸咖啡館(H360m)後右轉前進,發現左側上坡路穿越民宅區經竹林可至角板山賓館之思親亭(Raymond 04/07/2005改走此路較舒適)10:04接水泥路取右,過水泥橋,至望夫崖叉路VP1,右側有三棵松樹,取左上枕木階梯往角板山公園,回到角板山公園旁之停車場,於公園休息。

由停車場收費亭旁進入角板山賓館風景區,此風景區於1995年開放民眾參觀,2003年邀12位國際藝術家創作公共藝術而成立雕塑公園,區內有梅園、蔣公行館、神秘逃難隧道、思親亭等多項景點;思親亭為蔣經國思念蔣介石而命名,此亭之視野最佳,我多次在此休息俯瞰溪口台地及湖光;神秘逃難隧道與蔣公行館相連,當時隧道內有戰備所、休憩間、地毯、通訊設備、世界地圖,為將公隱密之臨時指揮所,約30分逛完全區。

 

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公園又稱復興公園,位於復興鄉,四周群山、溪谷環繞,景色絕佳,有台灣廬山的美稱。公園內古木參天,種植很多梅樹,春天一到,梅花盛開,一片紅粉黛綠,非常動人;梅林的後方是蔣公行館,不幸於民國81年遭大火焚毀,至為可惜。位在山巒起伏、溪流圍繞間的復興,為桃園縣內有名的山地鄉,境內的角板山公園林木茂密,從公園可俯瞰溪口台地和山巒疊翠的景緻,在林蔭小徑中漫步,別有一番悠閒清靜,尤其到了冬季梅花盛開,滿園繽紛。

 

桃園縣復興鄉以角板山公園而聞名。復興,為北橫公路的大站,也是鄉治的所在。復興,舊名「角板山」,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角板山」。角板山,泰雅族人稱為Pyasan(比亞山),是指「物品交易的場所」。我查清代台灣文獻,卻沒有找到「角板山」的地名,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夾板山」(1)。「夾板」與「角板」的意義不同。「夾板」有「包夾、緊壓」的意味。當時清軍在夾板山的山頂設有營壘駐兵。

 

另有一說法則認為,「角板」之名起源於日據時代。日本人征服當地泰雅族人後,將地名改為「腳板山」,意指「腳踏之板」,頗有征服輕蔑之意。事實如何,已無法得知。台灣光復時,復興鄉的行政區域名稱為「桃園縣角板鄉」,民國四十三年(1954)時,才被更名為「復興鄉」。「角板」變為「復興」,又被賦予一種新的時代意義。

 

角板山台地,位於大漢溪上游。這裡的河流彎曲處,形成河階台地。台地層層,被山巒包圍,層巒疊嶂,景色秀麗。先總統蔣介石以其地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而將角板山山下的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因為深愛此地此景,所以在角板山建立了兩處行館。

 

兩處行館的其中一間位於「角板山公園」內,後來在民國八十一年間(1990年代)因失火而焚毀,原址改建為救國團復興山莊。我這次來已不見行館舊貌,但復興山莊前的兩棵老樹則相連如拱,景色如昔。

 

蔣介石的另一間行館則維持舊貌,後來交由桃園縣政府接手管理,規劃為「角板山賓館風景區」,民國九十二年(2003)開放給民眾參觀。園內並放置了十二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所設計的十二件雕塑作品,供遊客遊覽觀賞。「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園內林木扶疏,遍植梅花,又有步道涼亭,池塘曲徑,而成為角板山新興的景點。

 

角板山公園並不大,以現在的眼光及標準來看,成為名勝觀光區的條件稍為不足。因為是老公園,園內老樹巨木成蔭,倒是顯得幽雅怡人,今天遊客不多,園內氣氛顯得靜謐。公園的一角,佇立著一座蔣介石的銅像,孤獨地朝向溪口台地。銅像的正面鑲著一塊大理石,刻著「永懷領袖」四個字,大理色的白色紋理透出大半的紅褐鏽色,銅像基座兩側大理石則刻寫著蔣介石留給子民的四大遺願。我從少年到青年,到軍中,都熟悉這四句口號。

 

從成功到失敗的心情落差,以及那種在逆境中等待復興的心情,其實並不容易挨。蔣介石的晚年,雖然偏安於台灣,但國際上的政治挫折,卻一波接一波,衝擊他的暮年心情。他當時提出的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標語瀰漫全台。

 

憑欄俯瞰溪口台地。大漢溪溪谷之上,台地三、四層,山巒亦前後層層,這裡是角板山公園展望最佳之處。不同的年代,領袖將軍、騷人墨客,或是升斗小民,都曾在此瀏覽溪口台地的美景,而覽景之情各不同,或為征服者的意氣風發,或為失敗者的扼腕嘆息;或有家國故園的思苦憂愁,或者只是單純遊覽的心閒情悅而已。

 

枕頭山,又名「角板山」,高631公尺,是附近的戰略要地,居高臨下,可監控角板山台地的一動一靜,為昔日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則是個不被知曉的山頭。

公園旁有一條石階步道可通溪口吊橋。一路而下,幾乎都是石階路,約十五分鐘,抵達溪口吊橋。吊橋橫越溪谷,橋板寬不及一公尺,僅容兩人擦身而過而已,橋長則可觀,是我走過最長的吊橋。我邊走邊數步伐,約二百七十步,推測橋的長度約一百六十公尺。吊橋至對岸,有一碼頭,可乘船往阿姆坪或石門大壩,

 

約二十分鐘,回到角板山公園。在公園稍休息,接著前往「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參觀。園內佔地約六公頃,頗為幽雅怡靜,賓館內的地下室有一「神秘避難隧道」,長80公尺、寬4公尺、高3公尺,當年做為蔣介石緊急避難之用。隧道開放參觀後,隧道牆壁彩繪了泰雅風味的圖騰,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之一。另外,夏日到訪,也非最佳季節。賓館園內遍植梅花,這裡是北台灣最佳賞梅地點。若是冬日,可欣賞寒梅著花的麗景,現在只見一片青翠樹林而已。

 

公園內景色最佳之處為「思親亭」,位於賓館風景區之南隅,可以俯瞰溪口台地。民國六十四年(1975)蔣介石逝世時,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此地駐足停留,曾發表「梅臺思親」之文,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

 

園內多了十二件來自各國的雕塑品,使園內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我對藝術的品味有限,看熱鬧的性質多於鑑賞的目的,但也看得津津有味。整體而言,「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占地較廣,大於角板山公園,內涵較多元而豐富,有蔣介石的行館、神秘地下通道,有藝術雕刻作品,也有梅、柏、松等林蔭綠樹點綴園內,是一處值得一遊的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小美 的頭像
    鄭小美

    創世紀活動企劃中心

    鄭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