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老街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的淡水,山河環繞,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每到假日,舟車頻繁,眾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探尋淡水,但卻很少 人真正感覺到淡水。
1860年的開港通商,改變了淡水的命運。十七世紀初期,漢人的足跡開始踏上淡水,而在此時,歐洲的海權國家—西班牙,也來 到淡水,開始其殖民淡水的歲月。西班牙人在淡水十二年後,被荷蘭人打敗,荷蘭人便佔領淡水。直到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擊敗荷蘭人,淡水的主人更易為漢人。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淡水正式開港,開啟淡水最輝煌耀眼的時期,直到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淡水的風華便走下坡。
這樣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淡水全臺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富有歐式風格的紅毛城、偕醫館、長老教會教堂,日本風 格的日式建築,漢人的聚落特色─街道和寺廟,成就了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
為配合八十六年臺灣本土化系列展覽:淡水學─淡水憶舊,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與臺灣史蹟研究社特別精選三十一幅老照片,讓老照片為您娓娓道來淡水昔日的風華與滄桑....
●戍台夕照-聖多明哥城
資料來源:《日本地理大系》
十七世紀(約明朝末年),西班牙人因所處位置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遂據此建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後歷荷蘭、明鄭、清朝及英國等之手 ;圖中右上角為英國承租時,懸掛英國國旗,迄至民國六十九歸我國所有,今則高掛青天白日滿地紅之國旗。
●告別年代之油輪
資料來源:提供/蘇文魁
告別年代之油輪,淡水港因淤淺影響船隻航運,加以港口機能由基隆港取代,港務漸趨沒落。圖為日治昭和十六年(1941,民國三十年)仲夏 ,一艘隸荷蘭籍之三千噸油輪乘著滿潮駛出淡水港,宣告終結淡水這有名無實的國際貿易港。
●台灣第一所西學學校
資料來源:提供/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圖中為禮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開學,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督工所建,其經費乃因其回鄉述職教學情形為「在大榕樹下,蒼空為屋頂」,故鎮 民慨然捐資。馬偕博士返淡水後,購砲台埔地建校,並以故鄉「牛津」為校名。牛津學堂開學日孫開華、台北知縣、其他清吏、外賓、信徒等多人 參與慶祝。牛津學堂乃台灣第一所西學學堂。內政部於七十四年公佈禮學堂大書院為第二級古蹟。
●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淡江大學
資料來源:提供/蘇文魁
淡江大學前身為民國三十九年革命志士張鳴創辦之「私立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民國四十七年為「淡江文理學院」,至民國六十九年,正式改 名「私立淡江大學」。圖中淡大之宮燈大道乃民國四十五年完成,華燈初升,此詩情畫意之地,是學生最愛結伴散步的風景勝地呢!!
●台灣本島第一座燈塔-望高樓
資料來源:周明德提供
原位沙崙西北端,於嘉慶元年(1796年,見福佑宮之石碑「望高樓碑記」),淡水居民集資所建,作為導航指標之石砌燈塔,乃本省有燈 塔之濫觴。但在光緒十年(1888)清廷另於油車口建淡水燈塔,望高樓便任其荒棄;爾至民國三十四(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駐淡水之日 軍,將其石材充作堡壘,望高樓遂消失於歷史軌跡裡。
●淡江吼濤-淡水燈塔
資料來源:《台灣紹介寫真集》
光緒十四年(1888)清領台地時所建設,文獻有載「在淡水海關之側,以石建之,為四角形白色,距水面三丈三尺,燈光一百燭,可遠照 九海浬,或紅或綠,以分別之。」,前人亦稱此地為「怒江吼濤」;目前此座係光復後,為配合需要,於其附近另建方形鋼架新燈塔。
●清水祖師爺祭典
資料來源:攝影/蔡坤煌、提供/蔡葉偉
淡水祖師爺農曆五月初六日的迎神賽會,在淡水地區乃一大盛事;不論是落鼻祖師,甚而中法之役顯靈退敵等種種傳說,其保鄉衛民之形象深植民 心,圖中過刀梯鏡頭,或許會令觀看的人捏一把冷汗,但宗教信仰的熱誠,藉由祭典儀式,不正表達了人們謝天的敬意?
●淡水神社
資料來源:提供/蘇文魁
日志昭和十年(1936,民國二十五年)由郡守發起淡水神社造營鎮座奉贊會,地點擇選油車口,並於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民國二十八年)完工 。其奉祀明治天皇,由淡水各機關學校定時參拜,淡水神社一直為鎮民精神總動員中心。光復後,於民國六十三年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成為台北縣 忠烈祠。
●淡水港埠
資料來源:《新命寫真集》
在淡水港取代八里坌之後,其機運趨向繁榮與發達,咸豐十年(1860)天津條約,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更使淡水躍上全台第一的貿易港。至咸 豐十一年(1861)設立釐金局,徵收國內送貨物之通行稅。同治元年(1862)清廷在該地設海關,開關征稅。在港埠全盛期,稅關與郵便局碼頭為港務樞 紐。
●淡水農村一景
資料來源:攝影/蔡坤煌、提供/蔡葉偉
老樹下的土地公,雖沒有雕樑畫棟的廟堂,但肩負保鄉佑民之責,有著人們的精神寄託,默默付出;旁之茅草厝毗瓦厝,不也是一種改變?
淡水介紹
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今日的淡水鎮,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
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