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風景區
「內灣垂釣」為新竹縣八景之一,四周群山環繞,有油羅溪貫穿其中,溪水寬約100公尺,自公路前俯視,愜意悠閒的自然風光,使得目光不捨離去,內灣以吊橋聞名,溪床上有五座吊橋橫懸在上,橋下因溪水清澈,經常有遊客在此抓蝦、摸蟹、烤肉,除此,內灣著名的旅遊盛地-內灣老街,也是不容錯過的,蜿蜒的巷弄內,有著見證歷史的天主堂、戲院、火車站、廣濟宮……,在在充滿懷舊的景點,讓人不禁遙想此處昔日的繁華,穿梭老街裡,您除了能感受到濃濃人情味 。
簡介
橫山鄉,不論在產業經濟,文化上深具悠久歷史,因而造成了多樣化的城鎮景觀,
建築窺視出當年的橫山風貌。
內灣現為台灣鐵路三支線之一,遊客由竹東搭車經由橫山,九讚頭,合興、南河、
內灣抵達內灣村.內灣車站廣場後的內灣派出所,興建於日據時代,至今仍保有日是平房建築的風貌,周圍術科高齡應花束,於每年的三、四月綻放。
內灣戲院為一間日式的建築物,再過去時代,提供了當地工人娛樂的場所。目前,
戲院依然保有當初建築的風貌,兩層樓的建築,加上建物古老痕跡,依稀還能感受戲院多年前風光的一面。
櫻花
內灣「櫻花之都」的美名相傳盛久,其原因是由於日據時代時,日軍撤退中發現內灣的天氣與九州相似,於是大量在內灣廣植櫻花樹,而得此稱號。
櫻花樹於每年冬末春初時綻放,粉紅色的花朵在山林中顯得特別搶眼,內灣目前於車站附近、派出所門前仍可見櫻花蹤跡。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是於民國三十九年在主人楊盛泉的籌畫下落成啟用,是一間深具歷史意義的日式建築物。主人因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經營製腦,故十分懂得山林粗重勞動工人的休閒需要,因此才在當時僅一千餘人的小村落營造名聞遐邇的內灣戲院。內灣戲院的前身為楊家主人經營的山場之「料坪」(即:停放林木材料的場所),而其早期以前料坪旁邊的三角折坡上還有「火鋸寮」(為新竹最早的火力鋸木廠),今仍可見其殘存的紅磚牆基。內灣戲院是由當時的竹東水泥名匠范進發所營建,建築主柱以清水紅磚砌作後再以砂漿粉光,屋架則採用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屋身則以當時極具奢侈的建材「板財」構成牆、屋頂版及門窗、欄杆及室內傢俱…等。屋頂在覆蓋衵式文化黑瓦,整體外觀又以二樓木造閣樓最具迷人,戲院內部為因應多功能使用狀況,舞台也設計得特別深,也因此為後來演出歌舞表演而名噪一時。
內灣車站
台灣鐵路內灣支線,原本並未通車至內灣;但隨著時代變遷及內灣的產業蓬勃發展,以致使內灣在民國四十年才有火車運行通抵。今車站保有50~60年代的建築風格,並保留有一「通車紀念碑」足供後人憑思其鐵道開拓的艱辛歷程。目前車站每天仍與新竹對開11對班車,並以自強號列車的服務品質而僅收取復興號的費用在營運中,頗受居民好評,每逢假日遠自外地前來專程搭乘「內灣支線」進行鐵路之旅者亦與日俱增當中。
警察局派出所
位於內灣車站上方,鄰近內灣國民小學,是一棟具有建築之美的日式木造建築。目前仍有警員駐守服務。其建築以磚造平房為架構,屋頂覆以「日式文化瓦」,造型精簡而深具內涵,是內灣地區難得一見的日式建築精典之作。目前,派出所旁有數株桂花成樹,其樹齡約有五六十年且樹型優美常綻開芳香,是極具典藏價值與欣賞的珍貴花木。
木馬道遺址
民國20~30年代,日本政府進行煤礦試採因而發現了內山有適合提煉焦炭的煤礦脈線與豐富的林木資源,因此開創了內灣繼「製腦」後的「伐木、採礦」的產業文化時代。而「木馬」就是當時內灣墾民以「伐木」為主要產業時期所普遍使用的一種「運材工具」。墾民利用「木馬」將木料綁捆於上,藉由堅硬材質的櫟木或赤柯為橫木軌道的「木馬道」,藉以拖行「木馬」以使木料能運送至村內的各處「料坪」而暫存、販售或加工。
廣濟宮
廣濟宮,是目前村內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其源自民國八年因地處偏遠且惡疫流行及長年遭受生蕃猛獸危害,庄民乃奉迎褒忠義民爺於今大同路尾之民宅設廟,名曰:和平宮。民國十七年,因人口遽增且轄區居民原敬奉橫山沙坑三原宮,因山路崎嶇祭拜不便,庄民決定於今天主堂現址興建較具規模之廟宇,且更名曰:「廣濟宮」,除了原已恭奉之褒忠義爺外並增加供奉三大官帝、開漳聖王、天上聖母。民國二十六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致使該廣濟宮諸神明遭受廢棄。民國三十五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後,一因聚落逐漸上遷,二因日據時期將舊廟改做它用已毀其神聖性,故擇定現址遷建復原。民國七十一年,因其建築經歷了四十寒暑的風雨侵蝕而有頹圮之虞,故由當地有心人士籌建委員會而予以整修改建至今。